廣東縣域產業勇闖廣交會:只要夠特色,不愁沒市場丨南財觀察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張夢琦 廣州報道第137屆廣交會,截至目前已吸引了來自全球218個國家和地區近20萬名境外採購商。作爲全球最大的貿易盛會,廣交會不僅是觀察中國外貿的“晴雨表”,也成爲廣東縣域經濟突圍的重要舞臺。
在全球採購商必備的行李箱裡,你能看到雲浮新興自動化生產的不鏽鋼鍋具、潮州饒平的陶瓷茶具、江門新會的陳皮威士忌……在這些產品的背後,是一個個誕生於縣域的產業集羣。來自廣東縣域的“粵味老字號”與“智造新勢力”交匯,在廣交會上勇闖世界。
據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瞭解,自實施“百千萬工程”以來,廣東縣域特色產業集羣快速發展:在人工智能、低空經濟、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帶動下,陶瓷、服裝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粵東西北地區縣域GDP增速逐漸趕上全省平均水平,城鄉區域進一步協調發展。
廣交會既是縣域產業國際訂單的流量入口,也是技術、資本等要素向縣域下沉的催化劑。更大範圍來看,縣域產業藉助廣交會這一世界舞臺,也正在從被動承接產業,到主動參與全球產業價值鏈構建跨越。在複雜多變的貿易環境下,縣域產業正顯現出活力與韌性。
廣交會撬動縣域產業轉型升級
在凌豐家居展臺前,不鏽鋼廚具吸引着各國客商,採購商的名片紛至沓來;展館外的凌豐家居工廠,機械臂正在不鏽鋼鍋具生產線上演繹“鋼鐵芭蕾”。
凌豐家居於2016年建成行業首條全自動化生產線,其所在的雲浮新興縣從20世紀80年代便開始發展這一產業,在沒有鐵礦資源的情況下,以一口質地一流的“新興煲”打開歐美高端不鏽鋼餐廚具市場,並通過工業機器人實現了生產線的自動化、智慧化轉型,成爲全國最大的高端不鏽鋼餐廚具生產和出口基地。
“這次參展收穫遠超預期。我們真切感受到,只要產品特色足夠有特色,就不愁沒有市場。”展位負責人樑光偉表示,在廣交會助力下,凌豐家居產品出口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額達3億美元,出口額連續多年位居行業前列。整體上,該縣不鏽鋼製品及上下游配套企業超130家,高端產品在歐美市場佔有率達45%,贏得了“中國廣東新興鍋”的稱號。
一方面,進出口貿易提升了縣域經濟的動能;另一方面,出海也推動着縣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嚴格的進出口標準倒逼企業重視產品升級。
在日用陶瓷展區,潮安齊溪鎮的陶瓷茶具也以千年瓷藝與現代設計的結合,成爲大批海外採購商的心頭好。“本屆廣交會有很多歐美老客戶過來洽談,我們也想嘗試拓展一些新興市場。”鬆發陶瓷銷售經理袁立介紹,本屆廣交會該公司展出近2000款創新產品,業務員一直忙着對接採購商,幾乎沒有停下來過。
產業突圍的背後,是營商環境的持續改善。據悉,爲打造中國瓷都陶瓷精品鎮,楓溪鎮大力推進“百千萬工程”,圍繞人工智能技術應用、高效的供應鏈倉配網絡服務開展培訓指導,積極扶持企業設立自主研發中心,推動高端人才、高端項目向企業集聚。
其研發負責人倪成林表示,鬆發陶瓷產品在產能、價格、品質等方面的市場優勢,很大程度得益於生產線的現代化轉型。近年來,公司六條日產3萬個陶瓷杯的自動化生產線獲得了齊溪鎮約200萬元的資金補助,同時通過政府搭建的“廣東省博士工作站”引進了各類專家資源,目前已獲得“抗菌陶瓷”和“硅質瓷”項目國內領先水平的技術鑑定。依託廣交會搭建的全球商貿網絡,2024年,潮州陶瓷產品出口貨值突破百億元人民幣大關。
近年來,廣交會已成爲縣域產業開拓全球市場的戰略支點,見證着從傳統“製造”向“智造”的升級,也讓不少新興科技產業大展拳腳。
如廣州增城的凌度智能在廣交會秀出一款超大號“擦玻璃機器人”,能牢牢吸附在玻璃幕牆上進行清潔作業,在百米高空穩定完成清潔任務。企業市場部總監葉智鵬表示,本屆廣交會是凌度智能第二次獨立參展。國外市場對高空平面幕牆清洗機器人有較大需求,通過參加廣交會能提升知名度,發掘更多潛在海外客戶。
作爲廣東省2023年度特色產業園,廣州增城智能傳感器產業園推動智能傳感器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爲推動廣州建設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第三極”核心承載區提供重要支撐。
帶動城鄉區域協同發展
除了搶訂單、拓市場外,廣交會有明顯的溢出效應。
一方面,廣交會帶來的國際訂單與政府主導的展會活動形成合力,推動建立跨區域產業協作,以“反向飛地”等模式促進大灣區與粵東西北的資源對流,實現產業要素在更大空間範圍內的優化配置。
例如,4月24日清遠佛岡縣委、縣政府率隊入廣交會調研,並藉此機會在佛岡—黃埔協同創享中心開展佛岡縣大灣區生物醫藥產業招商推介會,推介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到佛岡落戶投資,加快形成產業集聚效應。據悉,該縣重點培育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全縣生物醫藥產業佈局約4224畝。截至目前全縣共引進生物醫藥產業項目29個,總投資79.13億元。
目前,佛岡正以“反向飛地”模式深化廣清一體化,全力承接大灣區產業的有序轉移,以中大醫學創新園這一國家級重大科創平臺爲依託,加快建設生物醫藥集聚區,提升廣佛(佛岡)產業園等平臺承載力。同時,構建全產業鏈,吸納優質產業項目落地,並發展生態康養服務業,推動產業融合、價值共創。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廣州國際城市創新研究中心主任葉林表示,“飛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利益共享。在廣東,越來越多產業基礎相對薄弱的地區選擇主動出擊、借船出海,變傳統“飛入地”爲“飛出地”,實現了產業“孵化在外地,轉化在當地”的模式創新。
借“廣交東風”推動“反向飛地”建設,清遠佛岡並非個例。去年十月正式揭牌運營的白雲·廉江產業協作創新中心,已藉助136屆廣交會等平臺對接了美國、尼日利亞、印度、孟加拉、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外商,意向訂單紛至沓來。
“廣交會結束後,依舊有不少外國客商到此參觀、選品,有意向的客戶則對接到相應的廉江企業。”白雲·廉江產業協作創新中心營銷中心負責人表示,廣交會的“長尾效應”正在推動廉江家電革新產業生態:白雲向廉江輸出人才、技術及灣區銷售渠道,搭建“雲廉家”系統賦能廉江家電;廉江依託廣交會承接國際訂單,並吸引多家企業入駐、組建15家企業聯盟,實現灣區研發、縣域製造、全球銷售的模式。
另一方面,廣交會還通過“會展+消費”的模式,把展商變爲客商,讓國際化商貿平臺同時成爲文旅體驗窗口,催生產城融合新場景,激活城鄉經濟循環。
本屆展會首次推出“老字號走進廣交會”活動,潮汕牛肉丸、新會陳皮飲品等非遺產品以文化體驗撬動採購商興趣,將商貿流量轉化爲消費增量。同期舉辦的“食在廣州嘉年華”覆蓋全市2000多家餐飲門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