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懷集將服務觸角延伸到街頭巷尾 打造羣衆“家門口”的綜治平臺
法治日報記者 鄧君 法治日報通訊員 林廣盛
多部門聯動,72小時追回工人薪酬;發揚“嶽山造林”團結精神,破解“執行難”;啓動省際聯調機制,化解邊界糾紛……一個個暖心故事的背後,是廣東省懷集縣對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深入踐行,也是當地“嶽山精神”在基層治理中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懷集縣委政法委以推進綜治中心規範化建設爲“主引擎”,創新深化“1+6+N”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體系,通過一體化指揮調度穩舵、“6”方資源合力實戰、多元力量融合共治,全力打造羣衆信賴的矛盾糾紛化解主陣地。2024年,該縣羣衆安全感、滿意度持續攀升,分別爲98.5%和93.37%,位居全市前列。
建強中樞統籌指揮
“快過年了,全家就等着這筆錢過年啊!”2024年寒冬,20名工人攥着皺巴巴的欠條走進懷集縣綜治中心接訪大廳,說話聲裡充滿焦灼與無奈。
這裡是懷集縣“1+6+N”工作體系的“心臟”。作爲該體系中的“1”,綜治中心集指揮調度、矛盾受理、多元協同於一體,是羣衆化解矛盾糾紛的“一站式”主陣地。
接訴即辦。中心立即啓動聯動機制,統籌住建、人社、信訪等入駐部門展開研判協調。在高效指揮下,各部門無縫銜接、合力攻堅,不到72小時,拖欠工資與補償款便足額到賬。“收到短信通知那一刻,眼淚都下來了!”工人們臉上的“冰霜”被喜悅融化。
以綜治中心規範化建設爲核心,懷集縣從場所設置到部門入駐精準發力,構建起縣、鎮(街)、村三級聯動的解紛堡壘。如今,全縣20個綜治中心(站)主動將服務觸角延伸至街頭巷尾,讓羣衆反映訴求從過去的“跑斷腿”變爲“家門口議事”,真正打通了服務羣衆的“最後一公里”,建成羣衆“家門口”的綜治平臺。
凝聚合力實戰共治
今年6月9日,“全國人大代表徐建賢調解工作室”在懷集縣人民法院掛牌成立,這一“人大+法院”的創新模式,是懷集“6”方力量(法院、檢察、公安、司法行政、綜合網格、“粵平安”平臺)實戰運行的生動註腳。在這裡,信息全量匯聚、數據高頻碰撞、情勢實時同步,一張反應靈敏、處置高效的“綜治聯動網”已然成型。
像這樣融合多方力量的調解工作室,如今已在懷集遍地開花,它們是化解矛盾的“滅火器”、傾聽民聲的“直通車”、傳播法治的“播種機”。
去年底,精神殘疾患者黎某的婚姻糾紛便在這張網中迎刃而解。此前,其丈夫林某因無財產可供執行,法院判決的扶養費一直懸空;如今黎某提起離婚訴訟,雙重難題交織難解。
綜治中心迅速啓動“立審執”協調機制,立案庭庭長樑有擴與執行法官鄧月圓聯手,邀請縣婚調委、村婦聯、村幹部共同參與調解。調解室內,法理與情理交織闡釋,真心與耐心化解堅冰,最終雙方達成協議,林某當場籌措兩萬元履行義務。困擾多年的煩憂煙消雲散,這正是“嶽山精神”中“團結奮鬥”力量的生動演繹。
“上世紀70年代,我縣開展嶽山造林大會戰,兩萬餘名民兵和羣衆用百餘日時間,植樹3.5萬畝,創造了‘貧瘠荒山變成萬畝林海’的人間奇蹟,孕育了‘忠誠奉獻、艱苦創業、團結奮鬥、久久爲功’的嶽山造林精神。”懷集縣政法委有關負責人表示,該縣將“嶽山精神”充分運用到基層治理中,不斷取得新成效。
架起廊道跨省協作
“我的牛越界毀了廣西的莊稼,牛被對方打傷了,我該怎麼辦?”一通急促的電話打進懷集縣綜治中心。
跨省糾紛往往棘手,但懷集縣早已備好“金鑰匙”——立即啓動“睦鄰廊道”機制,與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八步區綜治中心線上聯動、聯合調解。最終促成兩地當事人握手言和,一場可能升級的矛盾就此化解。
懷集與廣西多個縣區接壤,省際邊界線長、民情複雜。該縣以黨建爲引領,將“楓橋經驗”延伸至邊界治理,精心打造11條“睦鄰廊道”,在粵桂交界線上架起一座座溝通協作的“連心橋”。這一創新模式充分調動起“1+6+N”中的“N”力量,讓綿長邊界線從治理難點變爲和諧亮點,成爲名副其實的“楓”景線。
這份和諧來之不易。多年來,懷集與八步區堅持常態化協作,從聯合巡邏到矛盾聯調,從機制共建到服務共享,用“久久爲功”的堅守,讓“睦鄰廊道”成爲跨省治理的典範。
在懷集,基層治理的“N”種力量不斷匯聚,形成羣防共治的濃厚氛圍。
盧某1994年購置的房屋因歷史遺留問題,產權手續懸置20年,四處奔波無果。綜治中心創新“首席法律諮詢專家+調解組”模式,凝聚多部門力量深挖癥結,讓跨越20載的“死結”解開。盧某送來的錦旗上“心繫百姓爲民解憂”8個字,既是對多元力量解紛成效的肯定,也是對新時代“嶽山精神”的鮮活詮釋。
如今,懷集已構建起“中心調解室+品牌調解室+以案定補”的特色調解品牌,12個鎮級中心調解室、21個村級品牌調解室紮根基層,成爲矛盾化解的“前沿哨所”。
數據見證了效能:2025年以來,縣綜治中心受理矛盾糾紛149宗,調處了141宗,糾紛調處成功率達94.63%,網格事件辦結率達99.54%,羣衆信訪訴求矛盾糾紛化解綜合服務應用平臺矛盾化解率達100%。
從綜治中心的高效指揮到政法力量的協同作戰,從省際廊道的和諧共建到多元力量的羣防共治,懷集用創新實踐詮釋着基層善治的真諦。在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新時代“楓橋經驗”與“嶽山精神”交相輝映,正繪就一幅以人民爲中心的長治久安新畫卷。
來源: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