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佛山爆「基孔肯雅熱」羅一鈞:臺灣有15例、6年來新高
羅一鈞表示,屈公病爲第二類法定傳染病,透過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叮咬傳播,與登革熱病媒蚊相同,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叮咬傳播,因此防治方式和登革熱相同。(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廣東佛山出現大規模「基孔肯雅熱」疫情,截至7月21日,順德、南海、禪城、三水四區累計通報確診病例達2658例。世界衛生組織(WHO)昨(22)日發出警報,提醒各國提前準備、避免基孔肯雅熱疫情大規模擴散。而我國目前共有15例,創下6年來新高。
世界衛生組織(WHO)(22)日發出警報,提醒各國提前準備、避免基孔肯雅熱疫情大規模擴散。WHO指出,目前已有119個國家和地區出現基孔肯雅病毒傳播,約550萬人面臨風險,若防控不力,可能對公共衛生系統造成重大壓力。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鄭鬱蓁攝)
我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指出,「基孔肯雅熱」就是屈公病,英文疾病名稱「Chikungunya」在非洲坦尚尼亞當地語就是指「痛得將身體彎起來」,因部分病患會有嚴重關節疼痛症狀,甚至倦怠感和關節痛會持續數週至數月,此與登革熱表現不同,爲屈公病特徵。
羅一鈞表示,國內今年屈公病確診累計15例均爲境外移入,包含來自印尼13例、菲律賓1例、斯里蘭卡1例,病例數爲6年來同期新高。
至於全球屈公病疫情持續,今年迄今累計逾25萬例病例,以美洲疫情最爲嚴峻。中國廣東省佛山市7月8日爆發疫情,累計逾2000例病例,是因境外移入衍生此波疫情。
至於本土傳播風險,羅一鈞表示,今年還沒有出現本土案例,但國內2019時新北的中和有發生羣聚事件,因此仍存在本土風險。
羅一鈞表示,屈公病爲第二類法定傳染病,透過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叮咬傳播,與登革熱病媒蚊相同,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叮咬傳播,因此防治方式和登革熱相同。
發病初期症狀與登革熱相似,主要包含發燒、關節痛、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或皮疹,提醒旅遊民衆注意不要把病毒帶回來,夏季颱風後,一定要清理積水。
疾管署已針對以下國家屈公病提升旅遊疫情建議等級:第二級:巴西、法屬留尼旺島。第一級:中國廣東省、菲律賓、印尼、印度、斯里蘭卡、阿根廷、玻利維亞。
若至當地旅遊注意防蚊措施、返國後14天內注意發燒、頭痛、紅疹、骨頭肌肉關節疼痛等相關症狀並就醫告知旅遊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