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放大招了!
原創 劉博團隊
一份名爲《關於以改革更好促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若干措施》的文件,今天(5月21日)通過南方日報等媒體公開發布。
這份由中共廣東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印發的文件,包含了很多大招,不僅意味着廣東頭號工程——“百千萬工程”邁入了新階段,也意味着“再造一個新廣東”正在提速。
衆所周知,廣東是中國第一大省。雖然全省陸地面積只有不到18萬平方公里,實際生活在廣東的人口超過1.5億,廣東經濟總量也連續36年位居全國第一。
但廣東的發展也面臨着新挑戰:
珠三角地區跟非珠三角地區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距,21個地市裡有一批明顯的“弱市”;在珠三角內部,東岸和西岸的發展也不均衡。身後的“追兵”比如江蘇,在經濟總量上正逼近廣東,浙江則在共同富裕上走在前頭。
廣東該怎樣破局、謀劃未來的10年、20年?
近年來,省委提出了“再造一個新廣東”,百千萬工程就是“再造一個新廣東”的重要抓手。
2022年底,中共廣東省委發佈了《關於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決定》,“百千萬工程”正式上馬。
該工程以全省122個縣(市、區)、1609個鄉鎮(街道)、2.65萬個行政村(社區)爲主體,全面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實現全省的城鄉融合發展、均衡發展,縮小地區差距、城鄉差距。
今天被媒體披露的《關於以改革更好促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若干措施》,則進一步提出了28條重磅措施,爲“百千萬工程”助力。
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提出“健全縣域高質量發展動力機制”,具體大招包括:
1、深化擴權強縣改革,完善縣(市)“點菜”,省、市“上菜”的菜單式賦權方式,通過下放、委託等方式賦予縣(市)更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深化“縣直報省、省直達縣”改革。深化人口小縣機構改革,推進人口小鎮集約集聚發展。推進賦予特大鎮同人口和經濟規模相適應的經濟社會管理權改革。推廣縣鎮管理體制改革試點成果。
2、強化財政體制激勵導向。完善省以下財政收入劃分,優化調整共享收入分成比例,促進收入下沉,增強地方自主財力。國家稅制改革和體制調整增加的地方收入原則上向市縣傾斜分配。
3、推動財政“補改投”改革擴面提質。深化專項債券項目“自審自發”試點,加大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力度。壯大縣域國企實力。
4、打造高水平縣域營商環境。深化政務服務標準化便利化改革,強化政務服務事項清單化管理。探索簡易審批事項秒批秒辦、申報即辦結機制,在產業園區試點AI智能審批。實施粵東粵西粵北營商環境提升工程,健全營商環境對口幫扶機制。
這對於全省的縣、縣級市,將構成重大利好!
這意味着,廣東將向縣、縣級市放權,而且採取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方式:縣(市)“點菜”,省、市“上菜”。
傳統的放權是“餵飯”模式,上級判斷哪些權可以放,哪些對下面有用;現在是“點菜”模式,可以充分實現“因縣施策”,更有效率、更有針對性。
而且還提出了“縣直報省、省直達縣”的改革方向,這將大幅提高行政效率,也可以讓省裡更多瞭解基層的實際和需求。
“深化人口小縣機構改革,推進人口小鎮集約集聚發展。推進賦予特大鎮同人口和經濟規模相適應的經濟社會管理權改革”,這個提法也值得注意。
隨着少子化、老齡化時代到來,部分位於山區、邊緣地區的縣人口流失,而珠三角核心都市圈內的很多鎮人口不斷增長,這就需要調整機構,適應新的形勢。估計未來人口小縣機構會精兵簡政、提高效率;而“特大鎮”將獲得更大的經濟、社會管理權。
對於基層,不僅給權、還要給錢。
文件提出了要“完善省以下財政收入劃分,優化調整共享收入分成比例,促進收入下沉,增強地方自主財力”,還要深化專項債“自審自發”試點,加大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力度。壯大縣域國企實力。這些都將進一步增加縣域經濟的財力。
對於縣域經濟來說,“權”和“錢”是硬實力,但要招商引資、搞活經濟還需要提升軟實力——改善營商環境。
文件提出“健全營商環境對口幫扶機制”,也就是說讓廣州、深圳等經濟發達、營商環境好的城市提供幫扶,甚至可能直接派人複製經驗,比如“探索簡易審批事項秒批秒辦”,這些做法已經在廣深等地非常普遍了。
在產業、推動新型城鎮化等方面,這份文件還提出要:
1、建立“一縣一策”支持縣域特色產業發展機制,發揮龍頭企業鏈主作用,培育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羣。
2、充分挖掘縣域“土特產”資源,打造區域公共品牌,加強產品設計、品牌宣傳和營銷服務。
3、實施科技成果“入縣達鎮”行動,完善科技成果“先用後轉”機制,健全針對中小微企業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創新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等。
4、全面推行城中村“依法徵收、淨地出讓”改造新模式。
5、鼓勵因地制宜採用發放購房補貼、優化住房套數認定標準、商品房收儲、房票等形式支持進城農民購房,保障住房需求。健全農房有機更新機制,探索聯建房、集約式住宅等農民住房保障機制。
6、創新農村集體經濟市場運行機制,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入股、託管、租賃、合營等多種方式與其他市場主體開展合作。開展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專項改革試點等。
文件還點名了一些城市和具體項目,比如:
高水平建設環南崑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做好萬綠湖世界級“湖泊+”文章。支持中山、東莞探索完善跨鎮街的園區管理體制。推動跨境電商創新發展。提升廣州、深圳、粵東跨境電商發展能級,健全“跨境電商+產業帶”發展機制,開展縣域“跨境電商帶”試點。加快建設汕頭、湛江臨港經濟區。推動瓊州海峽南北兩岸協同高質量發展。
總之,這是一份含金量非常高的文件,對廣東推進“百千萬工程”,“再造一個新廣東”,實現廣東的均衡發展、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另據相關部門提供的數據,“百千萬工程”實施兩年多來,廣東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不斷增強。全省15個主平臺新承接產業轉移項目約700個、總投資約3000億元。
“百千萬工程”成果初現:2024年,清遠、雲浮、揭陽3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均在10%左右,均顯著高於全省平均水平,揭陽更是實現了全年稅收兩位數增長。廣東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珠三角和非珠三角的收入差距,也在進一步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