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生技論壇專家開講:從創新到投資 亞洲生技無限可能

2025亞洲生技大會登場。圖/杜蕙蓉

亞洲生技大會23日由論壇率先登場,專家認爲,生物科技的推進有賴全球合作,一起支持早期研究、確保所需的資金、增進供應鏈的韌性,亞洲將在下一波生技發展趨勢中扮演中心要角。

火熱開講的亞生技論壇,今年聚焦創新科技、投資高峰、區域合作三大主軸。大會主席李鍾熙表示,2025年全球面臨最大的挑戰,莫過於諸多的不確定性,包含了全球貿易、地緣政治、關稅政策、生產供應鏈重組等,因此今年大會主題定爲「掌握亞洲生技新契機」(Next Wave of Biotech Opportunities),除了聚焦亞洲在全球生技領域的影響力,也期許本次大會的參加者都能在快速變動的局勢下,將挑戰化作新的契機。

臺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劉理成表示,生物產協成立迄今已有36年,擁有超過170家企業會員以及超過4,000名個人會員,旨在扮演政府與產業之間的橋樑、促進全球合作伙伴關係,幫助會員應對快速發展的生物經濟局勢,不僅積極參與國際生技展會,也在過去的18個月之中,與海外生技協會簽署多項備忘錄(MoU)。

劉理成表示,臺灣在國際上以資訊科技(IT)和產業的靈敏性著稱,如今晶片產業鏈也成爲臺灣生技產業發展的助力;於此同時,臺灣的檢驗診斷、醫療器材、療法與疫苗正掀起浪潮,可靠的委託開發製造服務(CDMO),也成爲全球生技製造戰略合作的一環。

BIO國家安全與國際事務副總裁Kelly Seagra親臨現場表示,全球生物科技不僅是正在成長中(growing)、更是爆發性成長(booming),特別是在臺灣所處的亞洲,將在下一波生技發展趨勢中扮演中心要角。她也強調,生物科技的推進有賴全球合作,一起支持早期研究、確保所需的資金、增進供應鏈的韌性。

開幕論壇中,也由亞洲生技大會主席李鍾熙,將2024 BIO Asia Award個人獎頒予聯合國大使暨影響力投資家原丈人。

原丈人指出,全球面臨最嚴峻的問題之一,就是貧富差距的擴大,這與資本主義的誤用密切相關。對此,他提倡「公益資本主義」,強調企業成功並非僅來自股東,而是來自員工、在地社會、顧客、長期股東,甚至地球資源的共同貢獻。

原丈人強調三大關鍵,第一,企業應將利潤公平合理分配給所有貢獻者;第二,投資應鼓勵長期研發,反對短線操作;第三,成功後不該趨向保守,應持續投入創新並挑戰新領域。

其後,ICBA主席暨EuropaBio總裁Claire Skentelbery也登臺演講。她說明,ICBA的任務在於確保各個國家會員都能貢獻助力,促成多樣化、具韌性的全球供應鏈與合作網絡,而EuropaBio則是爲歐盟生技產業發聲的跨領域產業協會,除了促進歐盟生技產業競爭力、促進產業界的凝聚力之外,也透過推動法規框架支持產業發展。目前其已推動的立法,除了整體的製藥法規之外,還包含了植物的新遺傳科技、臨牀試驗法規、健康科技評估(HTA)等。

安進資深副總裁暨日本及亞太區My Linh Kha於演講中指出,我們正處於生物科技與人工智慧(AI)交會的關鍵轉捩點,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測都將被重新定義,目前安進也有一項由AI設計的小分子藥物進入臨牀二期試驗;她也呼籲,臺灣於今年進入超高齡社會、高齡疾病負擔加劇,早期發現健康風險與或實證的健康介入措施,應當被視爲對社會的投資。

唐獎得主暨GLP-1發現者Jens Juul Holst,則分享他在GLP-1受體促效劑的發現歷程與創新臨牀應用。他指出,目前市場已出現口服GLP-1受體促效劑(如semaglutide),以及口服小分子GLP-1促效劑Orforglipron,不僅有助於減緩糖尿病腎病變進程,也在臨牀研究中顯示降低心血管疾病、失智、慢性發炎、鴉片類藥物濫用、甚至是罹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