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籤剔骨自救 遠洋外籍漁工悲歌
外籍漁工在臺的工作權益,長期受到國際關注。(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2日刊出專文指,一名印尼移工在臺灣漁船工作期間重傷未獲及時醫治,揭露遠洋漁業中外籍勞工遭受長期剝削、過勞與欠缺保障的問題。文中評論,臺灣以民主與人權立國,長年被譽爲自由價值的堡壘,然而遠洋漁業對外籍漁工的待遇,已經引來外界對價值觀的質疑。
唐科塔(Silwanus Tangkotta)2019年投入臺灣漁業,去年在船上被鐵卷門砸傷手指,船長卻以漁獲量不足爲由拒絕返航。船隻當時接近索羅門羣島,距離臺灣5000公里,他爲了避免感染,被迫自行以牙籤剔除患部裸露骨骼,輾轉超過1個月後才上岸治療。但唐科塔隨即遭公司解僱,且未獲任何賠償,目前仰賴親友接濟生活,他最後表示:「希望這種事只發生在我身上,而不是其他漁工」。
唐科塔的遭遇並非個案,臺灣擁有全球第2大遠洋捕魚船隊,僱用超過2萬名印尼與菲律賓漁工,爲全球各地供應水產。然而,移工長年面對低薪、過勞、與拖欠薪資等問題,美國勞工部2020年起已將臺灣遠洋漁業評爲存在「強迫勞動跡象」的產業,涉及以假資訊徵才、暴力與工時過長。然我國漁業署回覆CNN時,指美方評估系基於非政府組織提供的「未經覈實」資訊。
唐科塔提及,移工每日工時長達18小時,在物資短缺、通訊中斷的海上環境中,難以對外求援。另一位印尼漁工更揭露,因船長拒絕返航就醫,導致同事在海上病重不治,將遺體運回故鄉時甚至被威脅扣薪。2023年銪富號也曾有10名印尼船員被積欠15個月薪資,只能以魚餌果腹,並經常遭受船東辱罵。
面對批評,漁業署與勞動部強調已推出改善措施,如提升最低薪資、裝設船上監視系統與增派監察人員,並強調移工是「重要合作伙伴」。但民間組織批評,政策流於表面功夫、實質保障不足,且遠洋漁工不受勞基法保障,缺乏加班費與健保權益。
綠色和平組織也警告,消費者可能吃下「現代奴隸制」的產物,直指臺灣水產可能涉及強迫勞動,呼籲他國進口商嚴格監督供應鏈。今年更有4名印尼漁工對臺灣豐羣集團旗下的美國罐頭廠Bumble Bee Foods提起聯邦訴訟,指控公司從勞力剝削中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