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前的禁毒行動!大九學堂訪天津 揭「津門銷煙」往事
照片爲大沽口炮臺遺址中的「津門銷煙」模擬場景。(照片由莊伯仲教授提供)
「津門銷煙?我只聽過虎門銷煙,是不是說錯了?」面對導覽員的講解,臺灣師生們充滿疑惑。這場看似口誤的對話,揭開了一段被大衆淡忘的近代反毒壯舉。近日,馬英九基金會「大九學堂」師生在執行長蕭旭岑帶領下訪問天津,在參觀大沽口炮臺遺址時,通過這段對話開啓了對「津門銷煙」歷史的深度探索。
此次天津之行內容豐富,師生們不僅走訪了有「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發源地」之稱的天津大學——其前身北洋大學堂創建於1895年,比京師大學堂還早三年;還參觀了比亞迪汽車展示館,與當地臺商及創業青年座談交流,並踏查多處歷史文化景點。而大沽口炮臺遺址的參訪,成爲解鎖這段被遮蔽歷史的關鍵一站。
提起近代禁菸運動,臺灣師生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林則徐領導的虎門銷煙。但導覽員介紹,早在虎門銷煙半年多前,清政府已在天津開展過大規模鴉片銷燬行動,這便是鮮爲人知的「津門銷煙」。
時間回溯至19世紀30年代,隨着英國商人持續走私鴉片,作爲北方重要通商口岸的天津逐漸成爲鴉片集散地。外國商船夾帶的鴉片經當地商販轉銷內陸,導致吸食鴉片問題愈演愈烈。1838年,監察御史狄聽向道光皇帝奏報天津鴉片氾濫狀況,道光帝隨即下令直隸總督琦善嚴查。短短數月內,琦善便查獲近30萬兩鴉片及大量煙具。遵照諭旨,這些鴉片在天津城東南的教軍場(現人民醫院所在地)公開銷燬,銷燬方法是將鴉片投入熱桐油鍋熬成膏狀後焚燒,殘渣則棄於海河。直到1839年,清政府才任命林則徐前往廣州開展禁菸行動。
爲何這場早於虎門銷煙的反毒行動鮮爲人知?師生們與導覽員討論後總結出幾點原因:從人物形象看,林則徐因虎門銷煙成爲民族英雄,而琦善後因鴉片戰爭主和被視爲「妥協派」,導致其早期禁菸功績被掩蓋;從國際影響來說,津門銷煙雖震懾了鴉片商販,卻未引發列強報復,而虎門銷煙直接導致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的簽訂,成爲近代屈辱史的起點,更受關注;在銷燬規模與儀式感上,虎門銷煙持續23天,公開邀請中外人士見證,採用的鹽滷石灰法畫面感更強,而津門銷煙過程較短、方式簡易,難形成深刻記憶點;從敘事與紀念來看,虎門銷煙通過課本、文藝作品、博物館等持續強化記憶,津門銷煙則缺乏系統性紀念載體,僅見於地方媒體報導和歷史愛好者傳誦。
隨團輔導老師、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莊伯仲表示,反毒是跨越時代的共同訴求。虎門銷煙因與民族英雄和近代屈辱史緊密相連,在歷史記憶中佔據核心地位,但津門銷煙作爲清政府首次大規模反毒行動,爲後續禁菸提供了寶貴經驗,其歷史意義同樣不應被淡忘。
★《中時新聞網》:吸菸有害健康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戒菸專線:0800-63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