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聯合營運省成本 餐飲吸人流
國道客運運量大跌,各地仍陸續興建新的轉運中心。學者認爲,若未達經濟規模,恐難支撐營運,應檢視其功能與定位,評估存在價值,建議複合式、智慧化經營,以優惠票價或結合觀光套票,多管齊下帶動運量,才能支撐轉運中心。
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表示,路線多寡是支撐營運的重要因素,若轉運路線少,搭乘不方便,達不到經濟規模,難以支撐營運成本,應重新檢視其功能與定位,評估存在價值。
李克聰說,國道客運經營困難,因各業者各自爲政,資源無法整合,若透過轉運中心採聯合營運機制,資源共享、共同派遣,可解決駕駛或車輛不足,也可降低營運成本。
部分轉運中心的營運路線以區域公車爲主,而非國道客運。李克聰說,如此要聯合營運有困難,無法資源共享就失去其功能,充其量只是個停靠場站。
逢甲大學智慧運輸與物流創新中心副主任吳皇升說,過去國道客運、市區公車、計程車等站點分散各處,民衆轉乘不便,周邊交通壅塞,轉運中心將整合各節點,不只是國道客運站,而是複合式的交通樞紐;受疫情影響,民衆搭乘習慣轉變,運量未回升,加上駕駛人力荒,人事成本大增,客運業面臨雙重挑戰。
吳皇升說,轉運中心應從運輸功能,轉向服務與體驗,引入餐飲、零售、共享辦公室等複合式經營,讓轉運中心成爲小型生活圈,吸引人流、金流,也帶動運輸流。
學者建議,國道客運應導入智慧化管理,提供即時資訊、線上購票與轉乘規畫等,提供比開車更便利的公共運輸體驗,可搭配 TPASS通勤月票,或與觀光業者合作,推出車票、景點聯合套票,可吸引外地遊客,也帶動運量。
首都客運總經理李建文說,他不反對轉運站朝多角化經營,但前提引進商業設施應考慮空間比例,不應本末倒置,壓縮乘客候車、客運車輛行駛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