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觀點-晶片、生物技術外 農技外交不必式微
這些年隨着國際局勢轉變,臺灣雖持續推動農技團援外工作,惜未能與時俱進,若能結合半導體、晶片AI和生物工程等先進技術,形成新的農業技術外交模式,將能再造輝煌。圖/本報資料照片
半導體晶片、AI等建構的產業鏈,給全球經濟和人類生活帶來了新的滿足和體驗,許多國家如日本、德國,中東等,爭相邀請握有全球先進製程產能和技術的臺積電前往當地投資設廠,希望能帶動當地的經濟成長,提高國民所得和增加就業機會,先端技術外援已成爲新的經貿交流和外交推動的重要籌碼。
過去30年間儘管全球經貿呈現成長趨勢,多數地區民衆的營養健康和生活品質均獲得相當程度提升,仍有仍有許多地區民衆還在承受饑荒之苦。估計2024年全球飢餓人數爲6.38億至7.2億,相當於全球總人口的7.8%至8.8%,其中非洲多數地區和西亞的飢餓人數則在持續上升;全球無力負擔健康膳食的人數達26億人,非洲就逾10億。主糧價格上漲給低收入家庭帶來更大壓力;即便在高收入國家,糧食價格不斷上漲也會導致購買力下降,消費者信心受損,政策應對能力減弱;世界離實現消除飢餓、實現糧食安全、改善營養、推動可持續農業發展目標仍十分遙遠。
全球仍有許多地區民衆對主要糧食和健康營養食物需求殷切。爲此透過農業品種、技術、設施及人才的外援和合作,可以提高當地農業生產量能,滿足當地居民對主糧和健康營養食物的需求,免於飢餓的恐慌,進而提高農民收益,帶動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讓雙方關係更加緊密,繼續給予「農技外交」很大的施展空間。
這些年中國大陸積極在非洲、中亞、西亞等地區推動農業技術外交,亦獲得相當豐碩的成果。以剛閉幕的上合組織(SCO)爲例,農業是該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課題,中國大陸透過農業科技交流合作和產業鏈的支援,將多項技術(如滴灌技術、高產優質的雜交油菜新品種、水稻旱直播技術等)分別在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巴基斯坦等上合組織國家試驗示範區,進行推廣應用,解決技術、融資和糧食銷售難題。爲授人以漁,不僅在成員國設立20個實訓基地,對當地學員展開實訓實操,還在陝西楊凌培訓農業官員和技術人員超過2000名,實質幫助上合組織現代農業發展,讓該組織成員國對中國大陸的向心力更強。
而臺灣爲與友邦分享「農業成功發展經驗」,早在1959年底即派遣第一個農業技術團前往越南協助當地農業改革,並從1961年開始派遣農耕隊前往非洲國家,協助當地居民開墾、種植,教導農業技術,此後對外技術合作觸角也延伸至拉丁美洲、亞西、亞洲與太平洋及東加勒比海地區等,在過去臺灣外交處境艱難的歲月中,成爲另類的拓展外交模式,確實功不可沒。
這些年隨着國際局勢轉變,以及中國大陸在非洲着力甚深,臺灣雖持續推動農技團援外工作,惜未能與時俱進,在當地影響力有限,對協助臺灣加入區域經濟合作組織效果不大,若能結合半導體、晶片AI和生物工程等先進技術,形成新的農業技術外交模式,將能再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