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觀點-保證續保健康險 費率調整的啓示

「保證續保」是指「可持續投保權利」,而非「保費永不調整」。若能從長期財務穩健與保障永續的角度思考,費率調整其實是必要且合理的措施。圖/本報資料照片

坊間傳出,主管機關研議制訂保證續保型個人健康保險之續保費率指引,引發保險費率調漲與漠視消費者權益之誤解。此議題也迅速成爲保險市場、與社會輿論的焦點,影響層面涉及保險制度設計、風險對價公平性、消費者預期與監理政策走向,值得深入剖析與探討。

■制度設計初衷

「保證續保」的初始訴求,在於確保被保險人於健康惡化或年齡增長後,不會因風險上升而被拒保,避免因而喪失商業保險之保障。換言之,保證的是「可持續投保權利」,而非「保費永不調整」。然而實務運作時,卻引發消費大衆將保證續保誤解爲保證費率固定,當面臨費率調漲時,難免會產生強烈的反彈與不信任感,產生制度設計與社會認知間的落差。

從精算計價原則分析,醫療科技進步帶來高醫療費用支出,即醫療通膨(Healthcare Inflation)高漲,保險理賠支出顯著上升,而保費未相對調整,財務失衡將導致因資訊不對稱,市場機能失靈的逆選擇。而最終結果可能是保險公司退出市場或減少供給,反而損害消費者長期保障,因此,合理的費率調整不僅是必要措施,也是保險制度永續經營的重要關鍵。

■臺灣市場分析

保證續保型醫療保險自2000年引進後,迅速獲得市場青睞,參考保險理賠統計,過去10年間臺灣平均醫療費用每年增幅超過4%,部分重大手術費用漲幅更高達20%至30%。

舉例來說,如10年前癌症標靶治療費用約新臺幣30萬元,如今可能將近百萬元,當理賠支出快速成長,而保費沒有相對調整,必然造成保險公司之財務壓力。若長期無法調整費率,保險公司可能選擇停售新契約或縮減保障範圍,最終也將損害消費者之權益。

相關實務與學術研究皆顯示,健康保險費率的穩定與合理受到三大因素影響:

1、理賠成本成長率:健保給付限縮反映至醫療通膨,產生商業保險的理賠成本高於保費增長。

2、人口結構變化:臺灣快速高齡化,罹病率與醫療需求上升,直接推升健康險承保的損失率。

3、監理政策效果:若監理機關限制費率調整,損失率居高不下,最終將恐導致保險公司因財務壓力退出市場,形成社會大衆之保障缺口。

因此費率調整不僅是單純漲價,而是保障制度能否永續的議題,期待健康保險調整續保費率指引的誕生,可以達到合理透明度與消費者溝通,保險公司依據精算原理進行費率調整,透過消費者教育,協助大衆理解保證續保的意義,並分階段調整機制,以數年逐步調整方式,降低保戶的衝擊。

保證續保健康險的費率調整議題,反映商業市場機制、社會認知與監理政策間的有效制衡,若僅以漲價與否作爲討論焦點,容易淪爲短期民粹;但若能從長期財務穩健與保障永續的角度思考,費率調整其實是必要且合理的措施。

因此關鍵不在於費率是否調整,而在於如何調整,循序漸進機制,行業自律規範及有效社會溝通,纔是化解誤解、維護保險制度健全發展的根本之道。健康險雖然備而不用,卻是人身風險轉嫁的必要工具,期待保險業永續扮演大衆身家保障之安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