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DBD技術可行 臺電曾駁回

核三重啓公投第4場發表會13日於臺視登場,正方代表民衆黨立委黃國昌(右)與反方代表自學團體「暖暖蛇共學團」畢業生吳亞昕(左)闡述意見。(中選會提供)

民衆黨主席黃國昌13日在覈三延役公投第4場意見說明會,提出比較新的核廢處置方式「深孔地質處置(DBD)」,學者指出,該技術過去已向核後端基金提過,最後由臺電迴應「非研究方向」;臺電則表示,不會排除任何技術,但需經過試驗找出最適合臺灣的核廢處置方式。

清大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李敏表示,過去看到DBD技術時,就立刻發文給核後端基金管理會參考,後來由臺電簡短迴應「並非目前的研究方向」就不了了之,現在終於又被大家看到這個技術。

李敏解釋,DBD技術好處是可以在海牀上鑽井,再放進核廢,深度約2千至5千公尺,地質相比芬蘭這種傳統500公尺的模式,更加穩定,且可以遠離民衆居住地方,降低抗議的力度,且臺灣的鑽井技術不差,中油也有臺灣附近海域的地質資料,試驗的成本相對可控。

李敏指出,國外已有團隊測試可將核廢量放入2千至3千公尺的井內,後續再收回。李敏解釋,500公尺的地質相對複雜,如經過1萬年,包裹的材料可能會劣化導致放射性物質外泄至岩石內部,但3千到5千公尺深層的岩石或許可以降低滲漏移動的距離,但還需要地質專家後續研究。

臺電表示,不會排斥任何妥善處置核廢料的技術,但過去在花蓮秀林建置地下實驗室後,因被抗議導致封存,目前高放專案的辦公室已經建立,首要任務就是法規的擬定,有了法規,後續處置纔有法源依據。

臺電發言人蔡志孟指出,每種技術在各個國家的可行性都不同,臺灣需要找到適合的方式,希望社會大衆、朝野共同思考,大家一起爲這片土地想辦法。

經濟部與臺電在6月初率團前往芬蘭、瑞士,觀摩全球首座高放最終處置場安克羅(Onkalo),芬蘭承諾會將技術輸出給臺電;在瑞士則是參觀地下實驗室技術,預計9月將來臺灣簽署備忘錄,合作興建實驗性的地下模擬場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