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補正公式 財部1天就可算出來

行政院長卓榮泰稱,新版《財劃法》公式出錯很可惜,將和地方縣市首長討論解決問題。(本報資料照片)

《財劃法》爭議持續延燒。政大財政學系名譽教授曾巨威表示,新《財劃法》釀成朝野對立,朝野雙方應進行協商與合作,並尊重財經專業,透過修法來解決問題。臺北商業大學財稅系教授黃耀輝則認爲,《財劃法》公式分母錯誤的問題,透過優先法案很快可以完成補正,財政部應該先算出補正後的分配額、一天就可以算出來。

曾巨威說,這次《財劃法》修正過程給藍綠兩黨一個教訓,就是各依不同政治立場,在過度對抗下修法,財政專業勢將受到侵害,建議未來財經法案不論立法或修法,皆應迴歸專業、理性。

外界提出《財劃法》許多解套的方法,例如未分配的345億元先以「現行的分母」進行二次分配,解決離島財源的問題;也有人認爲可以暫時存入「特別統籌分配稅款」再以較爲彈性的方式補給地方政府,或是以「正確」分母計算、先分配給地方,後續再修《財劃法》。

曾巨威直言,上述方式都不宜!這些方式都沒有法律授權和明確的法源。正常的程序應該是先找法源,中央和地方協調好事權分配,進行修正《地方制度法》,後纔是《財劃法》修正和分配,因爲《財劃法》只處理地方的收入,並未處理事權。

曾巨威坦言,中央稱地方多了統籌分配稅款,就應多分擔責任,「事權」要重新劃分,就等於是回到最初的政治僵局,以現在的政治氛圍,恐怕行政院與地方很難取得共識、重新調整。

黃耀輝表示,從各級政府收支淨額表來看,即使《財劃法》修正,中央佔淨收入的比重並未比精省前少;現在佔淨支出的比重也維持在6成左右,意即中央政府仍有足夠的金額,可以負擔原有的事權和支出,不用重新討論與分配。

黃耀輝指出,《財劃法》公式分母錯誤的問題,透過優先法案很快可以完成補正,財政部如果有誠意的話,應該先算出補正後的分配額、一天就可以算出來,以利地方政府編列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