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管理最大的內耗,是“跨級管理”

全文長 23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3分鐘

學校管理的核心在於構建清晰、有序的運行體系,而層級分工是保障這一體系高效運轉的基礎。然而,在教育管理實踐中,一種隱性的管理誤區——跨級管理——正在悄然侵蝕學校的組織效能。

當高層管理者越過中層直接指揮基層,或中層部門繞過流程干預具體事務時,看似追求效率的“直達式管理”實則打破了權責鏈條,引發職責混亂、溝通梗阻和信任危機。

這種管理模式不僅消耗管理者的精力,更會削弱團隊凝聚力,最終導致學校發展陷入低效循環。

如何破解跨級管理帶來的內耗,成爲提升學校治理現代化水平的關鍵命題。

01

權責錯位:

組織架構失序的根源

跨級管理最直接的後果是管理權限的縱向混亂。學校本應形成“決策層規劃方向、執行層轉化策略、操作層落實任務”的三級分工體系,但現實中,高層管理者對具體事務的過度介入,往往使中層幹部陷入“有責無權”的尷尬境地。

例如,校長直接指導班主任的班級管理細節,或分管領導繞過教研組長調整教學方案,這些行爲本質上是對中層管理職能的架空。當權責邊界變得模糊,中層幹部的角色逐漸退化爲信息傳遞者而非決策參與者,其專業判斷力和管理積極性必然受損。

這種錯位還會引發基層執行的混亂。教師羣體在接收多重指令時,往往需要根據指令來源的行政級別而非工作價值判斷優先級。當高層指令與中層部署存在衝突時,基層人員不得不耗費精力協調矛盾,甚至採取“選擇性執行”策略。

長此以往,學校重點工作難以形成合力,管理資源被大量消耗在內部協調而非教育教學的核心事務上。更嚴重的是,權責倒置會助長“向上依賴”的文化,基層教師遇事傾向於尋求高層裁決,中層管理的權威性和必要性被進一步削弱。

02

流程混亂:

執行效率折損的推手

規範的管理流程是確保學校機器精密運轉的齒輪系統。跨級管理卻如同向齒輪中撒入沙礫,打亂既定的信息傳遞與任務推進節奏。當工作指令同時來自多個管理層級時,教師可能面臨相互矛盾的要求。

例如德育處正在推進學生行爲規範建設,而校長直接佈置的校園文化創新任務卻需要調動相同的人力資源。這種指令衝突不僅導致重複勞動,還會使教師陷入價值判斷的困境——究竟應該優先完成哪項任務?其結果是,本應用於教學創新的時間被消耗在協調管理矛盾上。

流程斷裂的另一表現是決策閉環的缺失。高層管理者跨級下達指令後,往往缺乏對執行過程的跟蹤機制。由於指令未經過中層部門的系統性分解,基層教師在落實時容易遇到操作標準不清、資源支持不足等問題。

例如某項教學改革措施未經教務部門細化就直接推行,教師既缺乏操作指南,也難以及時反饋實施難點,最終導致改革流於形式。這種“重部署輕落實”的管理模式,既浪費行政資源,又挫傷教師的改革熱情。

03

信任危機:

團隊凝聚力瓦解的隱患

健康的管理體系建立在層級信任的基礎之上。跨級管理傳遞的隱性信息,是對中層管理者能力的不認可。當高層頻繁越過中層直接干預具體事務,中層幹部的職業尊嚴感與工作主動性將逐漸消解。他們可能產生“決策無意義”的認知,進而降低對工作的投入度,甚至將管理責任推回高層。

這種信任危機具有傳染性——基層教師察覺到管理層級間的裂痕後,容易對管理權威產生整體性懷疑,導致規章制度失去約束力。

更深層的危害在於專業價值的貶損。當學科組長的教學建議可以被隨意推翻,當班主任的班級管理標準因人而異時,教師羣體的職業認同感就會動搖。部分教師可能利用管理漏洞進行“越級申訴”,通過向高層單獨彙報來規避中層管理,這種行爲不僅加劇管理層級間的對立,還會滋生小團體主義。

最終,學校文化從協作共贏退化爲各自爲政,組織凝聚力面臨瓦解風險。

04

動能衰減:

發展後勁不足的誘因

學校發展的可持續性依賴於穩定的決策執行系統。跨級管理造成的權責混亂,使得戰略規劃難以持續落地。

當高層管理者根據個人偏好頻繁調整實施方案時,教師羣體不得不反覆適應新的工作要求,這種“朝令夕改”的現象會消耗教師的改革熱情,形成“狼來了”效應——即便後續推出科學合理的決策,執行層也會因慣性疲軟而響應遲緩。

中層幹部培養機制的斷裂更爲致命。作爲校級領導的後備力量,中層崗位本應提供決策實踐的機會。但在跨級管理模式下,中層幹部淪爲執行工具,既缺乏戰略視野的訓練,也失去解決問題的實戰歷練。

這種能力斷層將直接影響學校管理梯隊的建設質量,當資深管理者離任時,繼任者可能因經驗不足而出現決策失誤,學校發展動能隨之衰減。

05

破局之道:

迴歸層級的治理智慧

重構權責體系是首要任務。學校需明確各層級的職能清單:決策層聚焦戰略規劃與資源配置,執行層負責方案設計與過程監控,操作層專注任務實施與反饋優化。

通過制度設計劃定“管理禁區”,例如規定校級領導不得直接向基層下達指令,所有工作部署必須經由對應管理部門轉化。同時建立越級管理預警機制,通過定期審查管理日誌等方式維護層級秩序。

流程再造是必要保障。建立“指令歸口管理”制度,確保每個任務都有明確的責任部門,並配套雙向反饋通道。決策層可通過基層調研獲取真實信息,但改進建議仍需按層級傳遞至執行部門轉化落實。

此外,完善決策閉環機制,要求所有工作部署必須包含執行標準、支持資源和效果評估方案,避免“虎頭蛇尾”的管理行爲。

文化重塑是根本出路。在管理層中培育“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的共識,通過公開承諾、管理沙龍等方式強化層級信任。建立常態化對話平臺,讓高層聽到中層的戰略思考,讓中層理解基層的操作困境。當每個層級都能在既定框架內充分發揮專業價值時,跨級管理的衝動將自然消解。

教育管理本質上是對秩序的維護與優化。根治跨級管理頑疾,需要管理者剋制干預衝動,相信制度力量,尊重專業價值。

當決策層學會在戰略層面運籌帷幄而非在事務層面事必躬親,當中層幹部能在權責範圍內大膽決策,當基層教師可依規專注育人實踐時,學校才能真正釋放組織效能。

迴歸管理本真,建立清晰的權責框架、規範的工作流程和互信的組織文化——這不僅是破解管理內耗的密鑰,更是邁向教育治理現代化的理性選擇。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來源丨政理實

編輯丨智庫君

版權說明丨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爲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爲改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