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不能靠嘴炮,光靠熬夜也不行

扯開現實的簾子,哪有什麼“孩子都一樣”,有的初中生在做三角函數的圖像,有的初中生在畫三角板的圖案。

分流,不是命運的突然暴擊,而是長年累月、日積月累的一次性結算。

有人說,中考不過是場選拔,但更像是一面鏡子,照出誰在假裝努力,誰是真正躺平,誰壓根兒連牀都沒掀開過。

我見過太多“打着雞血”把孩子逼上牆頭的家長,也見過太多“佛系投喂”連課本都懶得翻的爹媽。有的拼命往死裡卷,怕孩子輸在起跑線;有的乾脆放飛自我,覺得人生根本沒終點線。

問題是,這兩種極端養出的娃,都有可能,在分流那年被命運“啪”的一巴掌,打進技校、職高,然後在集體打鼾中“逆流而上”。

中考究竟在拼什麼?

憑的是誰能抵住誘惑、扛住壓力、腦子夠用還情緒穩定;而不是誰會背答案,誰家報班多,誰爸媽朋友圈裡曬題目曬得勤快。

一、自控力差,嘴上拼搏,手上摸魚

說到底,被分流的大多數,不是因爲他們不會學,而是他們根本沒開始學。

不是天賦不行,是手機太香。不是智商不夠,是睡覺太穩。

你永遠叫不醒一個假裝學累的初中生,尤其是他剛剛從B站看完“高考逆襲”視頻正準備打開遊戲緩緩心情的時候。

學習不是靠嘴喊“我努力了”的玄學,而是靠腳踏實地的物理活動。

真正會自律的孩子,是那種玩手機前會數時間、熬夜後會有計劃補覺,甚至會跟鬧鐘互相威脅:“你不響我就掛你”。

我曾經認識一個哥們兒,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用A4紙寫“今日計劃”,然後貼在書桌前。

聽起來是不是很自律?

實際上他貼完就開玩,臨睡前撕掉一看,計劃是“預習+英語單詞+體育鍛煉”,結果全沒做,唯獨最後一項完成了——他在王者峽谷鍛鍊了手速。

還有另一個小姑娘,刷題兩小時一字未落,因爲她花了一小時整理錯題本的貼紙順序,又花了一小時思考“什麼顏色的筆適合寫‘致命弱點’四個字”。

她媽以爲她愛學習,其實她只是愛做學習的“道具佈景”。

別笑,初中階段,自控力就是分水嶺。誰能堅持不刷短視頻,誰就可能堅持刷到高中畢業。而誰堅持追完一百集“中考逆襲劇”,大概率會以“友情出演”的身份,加入職業教育新一季。

二、認知力低,思維不清,總想靠“運氣”

中考的本質,是一個把“你到底有多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過程。

認知力低,不是說你笨,而是你連自己笨在哪兒都沒意識到。更可怕的是,還有一羣孩子,明明智商在線,但思想長期離線,腦回路比四川盤山公路還繞。

我有個表弟,考試老考倒數。有次我問他:“你是看不懂題,還是不會做?”他說:“我不知道我是不知道,還是知道我不知道。”

我當場噎住——這認知能力,不分流都對不起國家教育經費。

再說個更魔幻的:

一個初三男生,一模成績五百多,距普高線還差九十。他爸問他:有沒有把握?他沉思三秒,說:“我看抖音上一個初二女生,最後一模400,最後考了580,我覺得我也可以。”

他爸差點把遙控器拍他腦殼上。

這不是樂觀,是天真。

這種對概率的誤判,根本不是智力問題,是認知偏差——他們不知道每個逆襲視頻背後,是幾百萬普通人被靜悄悄地“平均掉了”。

認知力差的孩子,最喜歡說:“中考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成功不一定要上高中”。是的,這些話都對,但前提是:

你得有個明確方向,而不是天天在教室後排邊削鉛筆邊等奇蹟降臨。

三、思維力弱,一聽就懂,一做就懵

什麼樣的學生最容易被分流?

不是成績最差的,而是“永遠在中游飄着”的那一羣。說他們差吧,也能應付考試,說他們行吧,一到綜合題就原地宕機。

思維力不夠,不代表你不聰明,只是你習慣了機械地背誦,而不是思考。

比如你問他:“三角函數的圖像爲什麼是正弦波?”他說:“老師說的就是這樣。”你再追問:“那爲啥是從0開始起伏?”他說:“我書上寫的是這樣。”

他不是不會回答,而是從沒想過爲什麼。腦子像是從初一就按下了“播放答案”鍵,三年過去連個暫停都沒按過。

有個同學曾豪情萬丈地表示要考名校,但數學基本靠“佛渡有緣人”,物理實驗動手時能把電路板接成炸雞排。他最經典的一次,是在語文卷子上寫:“白楊樹象徵着祖國邊疆人民的高風亮節,我也希望自己成爲一棵參天大樹,擋住一切物理公式。”

還有一次,一個成績總在班上墊底的女生,突然語文作文得了滿分,全班震驚,老師直接驚到翻了成績單。後來才發現她用了ChatGPT。問題不是她找了我,問題是她連自己寫的都看不懂,還理直氣壯說:

“我只需要靈感,你幫我寫點靈魂。”

關鍵是,中考分流不考“你會不會寫滿分作文”,考“你能不能靠自己寫完一個句子”。

因此,別怕分流,更別自廢武功。

說到底,中考不殘酷,殘酷的是你明知自己認知低、自控差、思維弱,還安慰自己“反正技校也能出人才”。

不是技校不好,而是很多人進技校,不是“被選中”,而是“不願改變”。如果你拼過、試過、學過,哪怕走技校,那也是走出一條“工匠之路”;但如果你從沒拼過、懶得管、胡亂混日子,那分流只是你長期放縱的一個自然結果。

未來到底要走哪條路,決定權並不在中考,而在你是否願意關掉手機、擡起頭、腦子動一動。大腦不是用來背答案的,是用來判斷方向的。

認知力、自控力和思維力,是中考真正篩的三張底牌。

誰能在初中階段把這三張牌練熟了,走哪條路都不會差。

別等到技校打卡那天,纔在教室最後一排小聲問自己:“當年如果認真點,現在是不是不一樣?”

你當然可以不一樣——只要你現在開始,別再一樣地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