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歲院士自曝每天熬夜到 2 點:科學不可能靠上班 8 小時搞出來
來源:TOP 大學來了、南方日報、灼見、募格課堂、中國青年報、新京報、中國科學報、央視新聞等
在某視頻平臺上,有一位備受年輕人追捧的寶藏 「 火山 UP 主 」,也被親切地稱爲 「 火山爺爺 」,他就是我國第一位火山研究領域的院士,火山地質科學家劉嘉麒。
83 歲的劉嘉麒院士,從事地質科考 60 餘年。到了退休年齡,別人開始享受退休生活,他卻出着最密的差、熬着最深的夜,每天晚上九、十點以後是他的 「 夜班 」 時間,他會衝上一杯咖啡或濃茶,安靜地工作到凌晨兩點。
在一次演講中,他分享了自己對科學精神的理解:「 我跟我的學生說要想靠上班的 8 個小時來搞科學就不要來了,科學是忙出來的,科學得下功夫。」
01
過去數十年裡,爲了獲得更多科研資料,劉嘉麒用腳步丈量世界,足跡遍佈七大洲五大洋。
他十進長白山,七上青藏高原,三入北極,兩徵南極,造訪和考察了 50 多個國家和地區,率先查明瞭我國火山的時空分佈和岩石地球化學特徵,讓中國新生代火山活動規律的研究處於國際前沿水平。
地質科考的路並不好走。在南極考察時,除了難熬的冷,更可怕的是刺骨的風,在海岸邊的旋風甚至能夠將人捲進去。
在喀拉喀托火山考察時,劉嘉麒與同行專家想要觀察火山口的狀態,結果卻在快到的時候遇到了地震,這是火山即將噴發的危險信號,於是十幾個考察人員驚惶地往安全地帶跑,「 如果跑不出來,就有危險了 」。
如今,科研之外,他還重視科學教育與科學普及,給全國各地中小學生做科普講座。
事實上,在 「 火山爺爺 」 的字典裡,從來無懼年齡。他 37 歲考研、40 歲學英語、80 多歲還時不時跑野外,如今又成了百萬粉絲的博主。儘管已經 83 歲,他依然活躍在科研、科普、教學的第一線。
他說過:你們年輕人乾的這些活兒,我差不多都能幹,無非就是笨一點、慢一點。活到老,學到老。
02
「 如果放棄了科學普及的空間,僞科學就會快速佔領大衆的空間。」
在劉嘉麒看來,科學傳播也是科學家的天職,科學家有義務肩負起這份社會責任和歷史責任,在科學傳播和科學普及中做出貢獻。
他認爲,科普大致分兩種類型,一種是搞科研的人把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講給公衆,一種是將其他專業知識 「 再包裝 」 傳播。「 包裝很重要,但科學基本原理、方法和應用不能走樣、摻假。」
在短視頻裡,他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講述火山和地質相關知識,讓複雜的地質學知識不再枯燥艱澀。
岩漿就像我們日常喝的 「 疙瘩湯 」,熔岩冢就像蒸熟了的大 「 饅頭 」……
有小朋友提問,爲什麼會有火山從地球裡噴發出來。劉嘉麒院士回覆說,地球就像一個生命體,火山噴發類似地球長了痘痘、化膿了。這樣的科普方式,讓很多家長、老師點贊。
在劉嘉麒賬號的評論區裡,很多粉絲留言,向院士爺爺提出各種五花八門的問題,「 火山泥真的可以清潔毛孔嗎 」「 在火山附近呆久了會有危害嗎 」,這些留言開頭都是 「 爺爺爺爺 」。有網友評價:彷彿在院士評論區看到一堆葫蘆娃。
「 我感到榮幸,自己學到一點知識,能夠把它再傳播給大衆,這是我們作爲一個學者的一個責任。如果廣大青年人對我講述的一些東西感興趣,對我來說是一個鼓勵,也是一個促進。」 劉嘉麒欣然道。
03
現在劉嘉麒依舊很忙,經常在路上。不出差的日子,就掃一輛共享單車,騎到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來上班。他說:「 趁着現在還沒糊塗,想再做點事。」
帶學生,就是他當前最重要工作之一。能萬里挑一考進中國科學院的,他覺得都可以算是 「 人才 」,重點在於如何塑造和培養這些人。
劉嘉麒認爲,因材施教是最好的教育。學生入學,他都要談心,問學生:「 人的路徑大致分爲三類,從政、從商、做學問,你想走哪條路?」 然後他再根據學生的想法,幫其設定計劃。
「 我也是從那時候走過來的。」 劉嘉麒雖然時常唸叨,現在年輕人不如老一輩能吃苦,但他想想又說:「 也不想讓你們吃我們的苦。」
所以現在,他儘量幫年輕人 「 開路 」,再扶上馬,送一程。
我們長期爲科研用戶提供前沿資訊、實驗方法、選品推薦等服務,並且組建了 70 多個不同領域的專業交流羣,覆蓋PCR、細胞實驗、蛋白研究、神經科學、腫瘤免疫、基因編輯、外泌體、類器官等領域,定期分享實驗乾貨、文獻解讀等活動。
添加實驗菌企微,回覆【】中的序號,即可領取對應的資料包哦~
【2401】論文寫作乾貨資料(100 頁)
【2402】國內重點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實驗方法彙總(60 頁)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響因子(20000+ 期刊目錄)
【2404】免疫學信號通路手冊
【2405】PCR 實驗 protocol 彙總
【2406】免疫熒光實驗 protocol 合集
【2407】細胞培養手冊
【2408】蛋白純化實驗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