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猴叫讓天堂鳥長新葉”相關話題引關注,爲植物提供“情緒價值”有用嗎?

來源:法治日報

前不久,在一些社交平臺上,“學猴叫讓天堂鳥長新葉”相關話題突然火了。該話題的起因與一位網友的分享有關。這位網友稱,他對着可生長在熱帶雨林氣候區的天堂鳥學猴叫,3天后新葉子竟然長出來了。這引發了不少綠植愛好者的關注,有人在話題評論區回覆:“別騙我,我可真要開始叫了。”

隨着討論深入,網友們提供的“情緒價值”逐步升級:有人將天堂鳥擺在浴室噴頭下“淋浴”,有人一邊給天堂鳥噴水一邊學猴叫,甚至還有人在天堂鳥旁邊掛一把香蕉,放一段猴叫錄音,再打開噴頭。

那麼,這些操作真的有用嗎?科技日報記者日前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天堂鳥對光照排水要求高

在探秘這場奇妙的“人植互動”之前,先來認識一下“主角”——天堂鳥。天堂鳥學名鶴望蘭,爲鶴望蘭科鶴望蘭屬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也被稱作“極樂鳥之花”。它原產於非洲南部,1773年被引入英國,後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被引入我國。園藝學家因其外形酷似伸頸遠眺的仙鶴,將其命名爲“鶴望蘭”。

天堂鳥植株無明顯的地上莖,葉片呈長圓狀披針形。它性喜溫暖溼潤、陽光充足的環境,適宜生長溫度約爲25攝氏度,耐乾旱、較耐寒,但其根部無法忍受長期積水。

天堂鳥可以生長在熱帶雨林氣候區,但需種植在光照充足、排水良好的開闊地帶,而非雨林內部的濃蔭環境中。我國南方許多城市的公園、花圃中都有栽培,北方則採用溫室栽培。控制好栽培溫度是促進天堂鳥生長的關鍵,每天最好保證不少於4小時的直接光照。

天堂鳥的花期通常在冬季,因其獨特的外形和美好的寓意,備受人們喜愛。

植物確實可以感知聲音

對着天堂鳥學猴叫能否讓它感覺身處熱帶雨林且不論,作爲植物的天堂鳥能聽到聲音嗎?

其實植物能感知聲音這一觀點,是有科學根據的。早在北宋時期,科學家沈括就在《夢溪筆談》中記載了虞美人草聽《虞美人曲》時枝葉舞動的奇妙現象。到了現代,比利時根特大學的研究表明,植物具備感知不同頻率聲音的能力並能做出迴應。

自然界動物的聲音能促使某些植物採取防禦措施。美國密蘇里大學的研究人員將毛毛蟲咀嚼樹葉的聲音播放給擬南芥聽,結果擬南芥開始分泌更多芥末油——一種讓很多毛毛蟲討厭的化學物質。

因此,有科學家認爲,利用聲音來提高植物的自衛能力可能對農業發展有益。

除了動物的聲音,音樂也會對植物產生影響。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楊琳團隊的研究表明,與對照組相比,暴露於音樂環境中的植物具有更高的蛋白質含量。例如,將浮萍暴露在輕音樂環境中7天后,其蛋白質含量增加了1.6倍。

不過,植物並非對所有聲音都“來者不拒”。對於噪聲,它們和人類一樣不喜歡。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和得州農工大學長達15年的生態調查顯示,嘈雜機械旁的植物幼苗數量比安靜區域少75%。

控制不好溼度反而影響生長

對於部分綠植愛好者給天堂鳥提供“情緒價值”,廈門園林植物園科普館初級農藝師谷悅認爲,如果其初衷是探究科學真相,那麼這種嘗試是有趣的。這些方法中,如果某些操作(比如模擬熱帶雨林的聲音環境)恰好滿足了天堂鳥的生長需求,那麼觀察到葉片舒展或生長等是有可能的。然而,必須強調的是,這類嘗試帶有很大的偶然性,不可能保證每個人每次都成功。如果某種方法被多次驗證有效(如特定的聲音),其背後的原因可能是:它所產生的聲音頻率和強度,恰好模擬了熱帶雨林自然環境中的聲音特徵,並處在天堂鳥能夠感知併產生積極反應的範圍內,從而促進了新葉的舒展或生長。

對於人工噴淋“降雨”等操作,相關行業專家說,如果綠植愛好者在模擬熱帶雨林環境時,掌控不好環境溼度,反而會導致病蟲害增多,不利於天堂鳥的健康生長。

相關專家從實際養護角度給出具體建議:要讓天堂鳥茁壯成長,可以提供以下關鍵條件:光要足,要散射光;水要控,避免爛根;土要透,做到排水透氣;氣要通,保持環境通風。

本報記者 李 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