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講家時評|築牢安全底座,讓智能體發展行穩致遠

據8月14日《經濟日報》報道,在日前舉辦的第十三屆互聯網安全大會(ISC.AI 2025)上,智能體成爲熱議焦點。與會專家認爲,隨着人工智能發展進入下半場,智能體技術加速突破實驗室邊界,深度融入產業核心領域,日益成爲驅動產業變革的關鍵引擎。

今年以來,智能體成爲人工智能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其在自動化系統、機器人、虛擬助手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展現出強大的發展潛力。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數據顯示,目前全球人工智能企業超 3.5萬家,我國人工智能企業超5100家,全球佔比約15%,產業規模持續壯大,特別是智能體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然而,在智能體蓬勃發展的背後,安全風險如影隨形,築牢安全底座,成爲智能體發展行穩致遠的關鍵。

智能體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2025年上半年,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實現了從技術到應用的全方位進步,產品數量迅猛增長,應用場景持續擴大。從用戶方面看,截至6月份,用戶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回答問題的比例最高,達80.9%。我國不僅在人工智能企業數量上佔據重要份額,在技術創新方面也成果斐然,已成爲全球人工智能專利最大擁有國,佔比達60%。像北京已聚集全國超40%的頂尖人工智能人才,人工智能企業突破2400家,核心產業規模近3500億元,累計備案上線大模型132 款,全國佔比超三成,穩居全國首位。

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智能體黑客的出現加劇了網絡攻防的不對稱性,人工智能之於網絡安全既是風險也是機遇。正如中國互聯網協會專家諮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趙志國分析指出,技術革新的背後安全風險正交織疊加。技術脆弱性帶來內生安全風險,現階段人工智能技術創新以數據、算法、算力三要素共同驅動,數據的依賴性、算法的複雜性、算力的集中性等內在屬性,使得模型幻覺、算法黑箱、數據可信等特有的安全風險更加凸顯。惡意利用放大安全危機,人工智能驅動的攻擊手段正朝着智能化、自動化方向發展,在顯著降低攻擊門檻、提升攻擊頻率的同時,進一步增強了攻擊的隱蔽性與變異性。治理的複雜性日益凸顯,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使用使其安全治理涉及技術標準、法律法規、應用安全、倫理規範等多重維度,監管框架完善的速度仍落後於技術發展應用速度,治理難度與不確定性持續上升。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面對這些嚴峻的安全挑戰,我們不能有絲毫的懈怠。對此,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禕認爲,大模型進化到智能體是必然的,而360推出的安全智能體基於安全大模型這顆“大腦”,爲其增添了 “手和腳”,尤其是L4多智能體蜂羣,可實現對人類高級安全專家能力的復刻,是安全能力的質的突破。正推動全線產品智能體化,致力於用安全智能體重塑數字安全。這爲我們應對安全風險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讓智能體真正成爲驅動產業變革的關鍵引擎,各方需形成合力。企業應加大在安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提升自身的安全防護能力;科研機構要加強對智能體安全技術的研究,爲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政府部門則要加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管框架,規範智能體的發展。我們只有築牢安全底座,智能體才能在未來的發展中乘風破浪,爲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真正成爲守護安全、造福人類的國際公共產品。

作者:劉純銀

責編:吳成玲

校對:張慕琪

審覈:於川、張凌潔

監審:彭亞南、劉斌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僅供參考。本文系宣講家網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