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而未決!美聯儲2025年是否降息,本週揭曉命運時刻

FX168財經報社(北美)訊 美聯儲本週召開會議,市場普遍預計其將維持利率不變,但投資者將關注另一個重點——美聯儲的政策制定者是否仍致力於在今年進行兩次降息。

美聯儲將於週三發佈最新一輪預測,其中包括備受關注的“點陣圖”(dot plot)。該圖每季度更新一次,展示每位美聯儲官員對基準利率走勢的預測。

上一次發佈的點陣圖是在三月份,顯示多數美聯儲官員傾向於今年進行兩次降息,部分官員已經將特朗普總統的經濟政策不確定性納入了考量。他們在去年12月也做出了同樣的預測。

許多美聯儲觀察人士預計,官員們將在權衡衆多不確定因素的同時,繼續堅持此前的信號。上週末以色列對伊朗的空襲成爲最新的“意外變量”,激發了人們對長期戰爭可能推高油價和今夏通脹的擔憂。

前堪薩斯城聯儲主席埃絲特·喬治(Esther George)表示:“這次會議的關鍵就是點陣圖。”她預測:“鑑於目前形勢如此多變,他們可能不願意釋放任何不同於先前立場的信號。”

威明頓信託首席經濟學家盧克·蒂利(Luke Tilley)也表示,他不認爲會有太多變化。

他說:“我認爲點陣圖不會有太大改動,政策敘述也基本不變。目前是兩次降息,我覺得這個基調會保持不變。”

“可能不得不強推一些事情”

美聯儲及其主席鮑威爾正面臨巨大的政治壓力,被要求加快降息節奏。總統特朗普不斷公開批評鮑威爾未能更早放鬆貨幣政策。

上週四,特朗普表示他“可能不得不強行推動一些事情”,繼續呼籲美聯儲將利率下調一個百分點。但他同時指出,不會在鮑威爾任期結束前(2026年)將其解職——儘管這一舉動幾乎肯定會面臨法律挑戰。

特朗普還稱鮑威爾爲“笨蛋”(numbskull),這也是他最近幾個月對其發起的一系列辱罵之一。

特朗普認爲,通脹已顯著下降,應成爲降息的理由。但鮑威爾及多位美聯儲官員近期表態稱,他們仍更擔心特朗普關稅政策帶來的通脹上行風險,而非失業率上升,因爲他們必須同時權衡物價穩定與就業這兩個政策目標。

EY-Parthenon首席經濟學家格雷戈裡·達科(Gregory Daco)預計,鮑威爾將在週三強調關稅可能引發更長期通脹的風險,並指出如果通脹高企、增長與就業放緩,美聯儲可能面臨艱難的權衡取捨。

達科表示,鮑威爾可能會強調,當前通脹仍高於美聯儲2%的目標,而就業市場基本符合“充分就業”,因此降息的門檻依舊很高。

他說:“鮑威爾主席可能會保持審慎耐心的基調,重申政策依賴數據,並表示美聯儲已準備好在適當時機調整政策。”

通脹數據改善,關稅影響成焦點

儘管關稅已經全面啓動,最新的通脹數據實際上顯示價格漲幅趨緩。特朗普和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Scott Bessent)上週對此表示強調,貝森特在週四對國會議員表示:“沒有所謂的關稅通脹。”

貝森特的表態出現在一項數據顯示核心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不包括食品和能源價格——在5月份同比上漲2.8%,與4月持平之後。

美聯儲偏好的通脹指標——核心個人消費支出指數(PCE)——在4月上漲2.5%,低於3月的2.7%。美聯儲的目標是將該數據壓低至2%。

蒂利指出:“除了住房指數之外,通脹壓力並不大,而住房成本正在逐步下降。”

美聯儲觀察人士還指出,就業市場雖然有所降溫,但並未崩潰。失業率仍維持在4.2%,工資年增速接近4%。

因此,就業市場並沒有給鮑威爾和美聯儲足夠理由在短期內考慮降息。當前投資者押注,首次降息最早將在9月到來。

“真正的問題是下半年會發生什麼”

前克利夫蘭聯儲主席洛麗塔·梅斯特(Loretta Mester)表示:“真正的問題在於今年下半年會發生什麼,這些趨勢是否會持續。”

她補充道:“這也是爲什麼美聯儲按兵不動,直到對關稅的規模、範圍以及其對通脹的影響有更清晰瞭解。”

“他們需要保留降息的可能性”

梅斯特指出,爲了在夏季期間對關稅影響有更多瞭解,維持聯邦基金利率不變的代價並不高。

而蒂利則表示,美聯儲應當爲7月降息留有餘地,他認爲屆時經濟將表現疲軟,就業市場也將進一步降溫。

他說:“他們必須保留這個可能性。去年的6月會議上,美聯儲完全排除了7月降息的可能,但9月卻不得不緊急降息50個基點,因爲他們意識到自己落後了。”

摩根大通首席經濟學家邁克爾·費羅利(Michael Feroli)表示,他不預計在12月前會降息。他指出,美聯儲官員一致認爲應先觀察更高關稅對經濟的影響再做決策。

費羅利預計,明年初將有三次連續降息,最終將利率降至3.25%-3.5%。目前利率區間爲4.25%-4.5%。

喬治表示,她的判斷是美聯儲仍傾向於降息,正如3月所釋放的信號。她指出,美聯儲理事克里斯托弗·沃勒(Christopher Waller)已經明確表示,他認爲降息仍是可能的,其他官員也抱有希望。

喬治表示:“我不認爲他們現在有空間去實際調整或修改預期,這可能會引發市場動盪。他們不想讓市場誤以爲貨幣政策會更長期維持緊縮,而他們自己其實還沒有準備好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