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遵慈/川普關稅 將改變東協原產地規則

美國對經過越南再轉出口的貨品,要課40%的「洗產地」關稅。圖爲越南的成衣工廠。路透

美國川普政府四月宣佈「對等關稅」迄今,屢屢延後或修改徵稅計劃,暴露其意在藉關稅施壓達到科技管制及與中國供應鏈脫鉤等目的。這也可解釋東協國家如越南等,雖已提出願意降低關稅及擴大采購美貨等承諾,但仍需提出具體改善中國製商品中轉美國「洗產地」及修改原產地規則(ROO)等行動方案,才能換得美國支持。

川普「對等關稅」之下,各區域的最高平均稅率落在東南亞國家,其中,中南半島除泰國外,其餘之越南、柬埔寨、緬甸、寮國更高達四成四至四成九,其共同特點爲均與中國有邊界接壤(柬埔寨除外)、高度仰賴中國原料與中間財,及近年成爲中資企業海外加工後出口美國的重鎮。「對等關稅」公佈後,川普政府與東南亞國家展開談判,除要求改善對美國順差外,更要求各國解決、查緝「洗產地」行爲,從嚴核發產地證書,及修改並提高原產地規則等,另須降低自中國進口工業產品。

原產地系產品的國籍,然各國規範不盡相同;越南與我國的認定方法之一爲貨品之加工或製造,在本國之附加價值率超過三成與三成五;然美國與一些國家系以實質轉型爲主,且海關在個案認定時享有極大權限。依美國調查,部分東南亞國家近年出口美國產品雖符合當地原產地規則,但因多屬大陸制產品在當地進行最低度的加工,因此仍被認定是中國產品的中轉行爲。

其中,越南因近年對美國出口與順差金額雙雙暴衝,相應的,越南自中國進口原料、半成品、零配件等金額亦直線上升,被美國視爲中國產品借道出口美國的最大中轉國。對此,越南除自四月中旬陸續發佈新修改之原產地程序、發動查緝行動外,另據越南媒體報導,越南將導入進口產品溯源系統,正與美國研商制定一套符合全球供應鏈的原產地規則,並研議將越南現行規定「越南製造」需含三成本地製造與附加價值的比率,提高至五成五。

東協國家因與中國政經關係緊密、貿易頻仍,以及在「東協加一」FTA、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下進口中國貨品可適用零關稅或低關稅,以致大量進口中國的中間財,用以提供當地生產組裝所需,然後出口至其他國家。這種「中國製造、東協出口」的模式引起許多進口國關注。在川普政府對越南等整頓「洗產地」與原產地規則開第一槍的同時,包括印度、澳洲、紐西蘭等,亦正與東協國家協商修訂東協加一FTA之下的新原產地規則,預料未來東協國家在雙邊貿易或區域協定下,原產地政策與規則可能出現一波重大變革。

川普祭出高關稅、要求減少對中國供應鏈倚賴,長期而言雖可能有助越南等國建立產業聚落及產業升級,但短中期勢必衝擊當地生產製造,造成供應鏈中斷與生產成本上升,對東南亞國家的臺商恐將造成重大沖擊。企業必須提高在地產品加工與增值比例,同時重新規畫生產流程,以確保物料穩定供應並增加在地附加價值。

(作者爲中華經濟研究院臺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