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湖島秀 重現蘇東坡抗洪
雲龍山制高點僅海拔143米,從登山口到觀景平臺步行僅約半小時,不少人會登頂白天賞湖景、晚上看夜景。(林洛安攝)
據傳,放鶴亭由蘇軾好友張天驥所建,張天驥有2只鶴,每天把鶴從此亭放飛,所以稱爲「放鶴亭」。(林洛安攝)
在雲龍湖景區打造的大型湖島實景秀《彭城風華》,觀衆坐船觀賞,音效震撼動人,讓人頓生穿越之感。(林洛安攝)
走一趟徐州雲龍山、雲龍湖,處處都是蘇軾景點,還能找到古詩詞中的歷史遺蹟。圖爲蘇軾紀念館一隅,呈現他帶領徐州人民一起抗洪的故事。(林洛安攝)
2024年1月,文化部公告將故宮典藏的7件書畫指定爲國寶,其中就包括蘇軾手書真跡「前赤壁賦」。蘇軾的作品歷久不衰,對華人文化具有高度影響力。他曾在多處爲官,其中以任徐州知州時期最爲人所知,對地方的貢獻,讓百姓感念千年。記者踏上徐州,帶讀者瞭解當初蘇軾離開徐州時,爲何會無限感慨寫下「既相逢,卻匆匆」的〈江城子 ‧別徐州〉一詞。
徐州位於大陸江蘇省西北部,黃淮平原東南部,古名「彭城」,建城超過4000年,具有濃厚的歷史氣息。宋神宗時期,40歲的蘇軾曾被派任彭城擔任2年知州,當時彭城富庶發達、交通便利,讓他爲政、創作、交友等方面都有了更廣闊的發揮空間。
「在徐州登高,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雲龍山,九節山頭蜿蜒起伏,長達3公里,山脊相連,狀如巨龍,其中雲龍山刻石、放鶴亭、飲鶴泉、季子掛劍臺等,都是遊客必來的打卡點。」記者追逐蘇軾的第一站來到雲龍山,講解員陳琛帶着記者登山尋找「放鶴亭」,但經千年早已毀損,現存古蹟是個中式建築,爲後人原址重建。
據傳,放鶴亭由蘇軾好友張天驥所建,張天驥有2只鶴,每天把鶴從此亭放飛,所以稱爲「放鶴亭」。蘇軾寫的〈放鶴亭記〉看似記亭,實則蘇軾在頌揚隱士生活的樂趣,也反映當年他在政治鬥爭中失敗的消極情緒。後來〈放鶴亭記〉被收入《古文觀止》,雲龍山及放鶴亭也成爲後人爭相造訪的勝地。不遠處還有個「飲鶴泉」,陳琛介紹,這口井是當年張天驥的飲用水源,井水甘甜清澈,蘇軾在〈遊張山人園〉詩中提到「聞道君家好井水,歸軒乞得滿瓶回」,可見蘇軾對此井水的喜愛。
接着來到雲龍山頂的觀景臺,放眼可見徐州市景、雲龍湖景,湖中還有一條路,通往湖心造型奇特的建築,是徐州最早的水族館之一。由於雲龍山最高海拔僅143米,從山下到觀景臺步行約半小時,白天看山湖美景,晚上也有不少人來欣賞燈火通明的夜景。
來到山下的雲龍湖,湖中有座「蘇公橋」,還有座蘇軾紀念館。「爲了體現徐州百姓對蘇軾的懷念,2018年在蘇公島上免費開放蘇軾紀念館,紀念他爲民服務、造福地方的功績。」紀念館講解員劉雯說,雖然蘇軾在徐州任職僅2年,但他對地方的付出和貢獻,與徐州人民結下深厚情誼,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彭城抗洪」的故事。
宋神宗熙寧10年(1077年)秋,蘇軾纔剛調任徐州,就遇上黃河決堤,他立即組織百姓修補河堤抗洪,在城牆上搭起草廬,身穿布衣、腳蹬草鞋,抱着與徐州共存亡的決心,幾度過家門而不入。經過幾十天的抗爭,洪水退卻,徐州轉危爲安。蘇軾修築的城南抗洪大堤,後來被稱爲「蘇堤」,比他在西湖建的蘇堤還早十幾年。
抗洪後的隔年春天,徐州又遭遇旱災,蘇軾帶着百姓求雨,於是就有著名的〈徐州祈雨青詞〉和〈起伏龍行〉等詩文。劉雯說,蘇軾在徐州任職期間還另一貢獻,就是發現和開採煤炭,爲此他寫下了著名的詩篇〈石炭並引〉,不僅讓百姓冬天便於燒火取暖,更有效解決宋代冶鐵燃料的問題,也開啓徐州開採煤炭千年的歷史。
蘇軾的抗洪抗旱故事,也被搬上雲龍湖景區的大型湖島實景秀《彭城風華》舞臺,成爲徐州必打卡的旅遊項目之一。《彭城風華》以「人在船中坐,船在戲中行」的水上沉浸式夜遊體驗,觀衆先是在碼頭欣賞演出,隨後登船入座,船行駛時,船上、岸邊也跟着延續劇情,船開往雲龍湖另一頭,才見主舞臺。觀衆坐在船上觀賞蘇軾抗洪時洪水暴發的場景,舞臺也險被噴出的大量水柱給淹沒,搭配聲光音效,相當震撼。
1079年3月,蘇軾接到調任湖州的詔命,百姓父紛紛前來跪別追送,讓蘇軾不禁潸然淚下,也爲此寫下傳頌千年的〈江城子‧別徐州〉──「天涯流落思無窮。既相逢。卻匆匆。摧手佳人,和淚折殘紅。爲問東風餘幾許,春縱在,與誰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歸鴻。去吳中。回首彭城,清泗與淮通。寄我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