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颱”“抗旱”兩手抓 江蘇抽水北上“解渴”洪澤湖
原題:我省“防颱”“抗旱”兩手抓
抽水北上,“解渴”洪澤湖
7月29日,金湖縣東偏泓閘臨時泵站,一排排臨時架設的水泵正在全力翻水,湍急的水流從管道口噴涌而出,流向上游的洪澤湖,爲淮北地區“解渴”。
我省自7月1日出梅以來,截至29日上午8時,全省累計面雨量46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76%,其中淮河流域32毫米,較常年偏少85%,爲1951年以來同期最少;淮北地區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和石樑河水庫“三湖一庫”蓄水量17.6億立方米,較常年同期偏少52%。7月21日,省水利廳發佈洪澤湖乾旱藍色預警。
爲有效緩解洪澤湖旱情,進一步增加蘇北地區抗旱水源,加大調水補入洪澤湖流量,省水利廳部署省駱運水利工程管理處防汛機動搶險隊、省防汛防旱搶險中心、江蘇水利搶險引江河機動隊在入江水道金湖控制線架設臨時泵站,抽水補入入江水道三河段,再利用南水北調洪澤站抽水補入洪澤湖,抗旱抽水總流量30立方米/秒。
“接到指令後,我們連夜組織隊員趕赴臨時泵站架設點,冒着高溫共架設潛水電泵50臺套。目前,抽水流量達12.5立方米/秒,每天可翻水110萬方,從7月24日至今共翻水255萬方。”金湖縣東偏泓閘臨時泵站現場指揮陳家強介紹,後期將根據旱情動態調整臨時泵站水庫的抽水設備和抽水流量,同時做好颱風來臨前的旱澇急轉防禦工作,保證安全度汛。
現場,省防汛防旱搶險中心金湖抗旱現場負責人杭丹提到一個細節,金湖縣西偏泓閘臨時泵站出水管口徑偏小,但50臺套水泵的抽水流量同樣爲12.5立方米/秒。“本次抗旱我們使用新型材料——尼龍彎頭,該彎頭具有高強度、耐腐蝕、易安裝等特點。”杭丹指着一節白色弧形管道介紹,“這是我們和高校合作研究的新型彎頭,替代傳統鑄造彎頭,大大減輕了彎頭重量,原來的彎頭需要三四人才能搬動,現在只需一人即可,有效提升了裝機效率,幫助我們迅速投入抗旱工作。”
受颱風“竹節草”影響,預計蘇北大部分地區的旱情將得到緩解。29日8時35分,省氣象臺發佈颱風藍色預警,9時30分省防指啓動我省防颱風Ⅳ級應急響應。
“我們密切關注雨水情,全過程跟蹤颱風動向,優化工程調度。目前,前期水情平穩的裡下河、太湖、秦淮河、滁河等地區暫停引水,以低水位迎接颱風暴雨;持續乾旱的蘇北地區,抓住降雨有利時機,壓減區域用水流量,全力補湖補庫。”省水利廳廳長高聖明表示,將持續強化預警“叫應”,實施聯合調度,防颱抗旱兩手抓,密切關注颱風可能引發的強降雨,預置排澇設備和力量,防範城市和區域積澇。同時,充分利用雨洪資源,加大向洪澤湖、駱馬湖等湖庫補水力度,繼續做好抗旱保供工作。(洪 葉)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