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很急很快啊!」聯電50億美元擴廠新加坡竹科,打造「非中非臺」新模式
聯電新加坡廠資深執行廠長戴錦華是馬來西亞華人,在新加坡半導體產業多年,今年特別感受到投資擴廠熱潮。圖片來源:莊凱程攝
25年前,聯電蓋起新加坡第一座12吋晶圓廠,如今不僅斬獲「非中非臺」契機,年產能上看百萬片,更把新加坡廠變身車用研發基地,與臺灣成雙引擎。
文 黃亦筠
新加坡東部的白沙晶圓科技園區,帶着幾分竹科的氛圍。園區內最醒目的建築,莫過於聯電最新的22奈米晶圓廠。
隨着美中科技競逐和AI浪潮興起,以及客戶對「非中非臺」產能的迫切需求,新加坡再次站上全球半導體舞臺的焦點。
聯電早在2000年就踏上新加坡,當時與英飛凌合作,興建當地第一座12吋晶圓廠,爲這座城邦的半導體產業開啓新頁。然而,此後當地鮮少有大型晶圓廠擴建計劃。
直到近兩年,隨着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去風險化」趨勢白熱化,國際大廠紛紛重返新加坡,一場空前的投資擴產潮正在這裡上演。
第一座12吋晶圓廠,見證擴產潮
「近年地緣政治風險升高,愈來愈多企業選擇新加坡,作爲分散供應鏈的關鍵據點,」聯電共同總經理簡山傑表示。
作爲全球前五大晶圓代工廠,聯電在成熟製程(28奈米以上)具有關鍵地位,累積了55奈米、40奈米、28奈米等世代深厚技術,並能提供物聯網、車用電子、智慧手機無線通訊等特殊製程解決方案,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隨着去風險趨勢加速,汽車電子、工業控制與消費性電子等需要穩定成熟製程的客戶,紛紛要求聯電在「非中非臺」地區建置量產產線。
「需求來得很急很快啊,」聯電新加坡廠資深執行廠長戴錦華語氣興奮。
不只生產,更是研發引擎
過去,臺灣晶圓代工廠的海外據點大多僅承接母公司技術,負責生產。然而,聯電這座新加坡新廠的定位遠不只於此。它不僅是聯電海外最重要的生產基地,更承擔「研發」與「備援」的雙重使命。
簡山傑指出,聯電已在臺灣南科廠與新加坡廠之間建立了研發分工。南科主要聚焦較先進的12與14奈米技術及高壓制程開發,而新加坡則專注於特殊製程與車用、客製化應用的佈局。
戴錦華驕傲地說,新加坡廠「已不只是單純接臺灣球,也可以發球回臺灣。」
他透露,當地團隊正研發一項臺灣尚未具備的55奈米BCD製程,這是一種混合製程,對電源管理和車用晶片十分關鍵。在完成本地認證後,將反向移植回臺灣,讓新加坡廠成爲真正具備技術輸出能力的研發引擎。
從分工到「臺星一體」
這座佔地11.8萬平方公尺的新廠,預計明年投產。第一階段全開後,每月可生產3萬片晶圓,使聯電在新加坡的總產能突破每年100萬片晶圓。它不僅爲聯電全球供應鏈提供備援,更爲客戶在地緣政治風險下,增添一個可靠的新選擇。
在戴錦華眼中,臺灣與新加坡廠的關係,不僅研發分工不重疊,且聯電近年投資額大多放到新加坡。
臺灣資源的支持,爲新加坡提供後盾;而新加坡廠的在地化研發,則能爲母公司注入新能量。這是雙向交流,也是文化融合。
聯電甚至在廠區設置當地罕見的綜合室內體育館,開放給新加坡在地公司、學校與社區共享,以加深文化連結並吸引人才。
戴錦華也強調,新加坡廠擁有聯電海外最大的研發團隊,將提供700個技術職位,從新加坡本地、馬來西亞、東南亞乃至全球招攬人才,爲聯電新加坡廠的長期發展儲備彈藥。
【延伸閱讀】
OpenAI「每股1美分」入股AMD:輝達換股權,AMD卻倒貼?
臺灣製造的Toyota,將首度回銷日本 缺工救了國產車?
建築工年薪破300萬!黃仁勳:這纔是AI時代最缺的新貴
如何拉近與孩子距離?荷蘭研究曝「1關鍵」,親子關係更加溫
長壽專家:可能害你減少壽命的「健康」習慣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