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AI晶片需求低迷 日新建晶圓廠 逾50%未進入量產
圖/美聯社
中美科技戰持續延燒,加上地緣政治風險升高,日本等其他國家紛紛強化半導體自主,但由於非AI晶片需求陷入低迷,據統計,截至4月,日本新建晶圓廠尚有超過50%還未進入量產。
芯智訊報導,日本半導體產業預計於2022年至2029年獲得約9兆日元的投資,且日本政府計劃於2030年以前斥資10兆日圓,投入半導體與AI領域扶持。
對比2023至2024年期間,日本新建或收購的7座半導體廠中,僅有3座啓動量產。目前市場實際投資進展有限,顯示AI以外應用的晶片需求復甦緩慢。
報導指出,日本半導體廠瑞薩電子(Renesas)於2024年4月重新啓用停工9年的山梨甲府工廠,原訂2025年初啓動量產,但由於電動車等用途的功率半導體需求低迷,公司決定調整原定計劃。該公司社長柴田英利表示,目前市場狀況仍極度不明朗,將盡可能保持審慎立場,但未透露新時程表。
晶片製造商對於擴產計劃亦轉趨觀望態度,尋求降低新廠帶來的財務壓力。其中,索尼(SONY)在長崎諫早製造基地新建的晶圓廠,原是爲擴大智慧手機圖像感測器的產能,但因去年蘋果iPhone銷售下滑,再加上中國手機品牌逐漸轉向本土供應商,目前公司正在評估是否增添更多生產設備。
由於美國總統川普對於研議中的晶片關稅政策尚不明朗,且考慮對晶片加徵關稅。對日本來說,半導體雖然僅有3%出口美國,但若最終產品價格上升,需求恐進一步下滑。
從已經啓動量產的公司來看,臺積電日本子公司JASM第一座工廠於2024年12月投產,但部分觀察人士認爲,該廠產能尚未充分運用。原預定2024財年動工的二廠也延至今年度,臺積電則強調,會依照計劃於2027財政年度啓動量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