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補兩岸關係避烏悲劇

美國總統川普批評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是「未經過選舉的獨裁者」,引發國際輿論震盪。川普強勢,澤倫斯基也僅能在口頭上反擊,美國大舉介入俄烏戰爭終戰談判、烏克蘭淪爲被動方。

烏克蘭之烽火悲劇,個人認爲臺灣要引以爲戒,不要讓戰火在臺灣發生。

回顧臺灣在冷戰時期的國際角色,當年國際社會是區劃兩個板塊,一是以美國爲首的民主集團,另一是以前蘇聯爲首的共產集團。美國爲防止共產主義擴散,在歐洲組成北約與東歐的華約對抗,在亞洲則以第一島鏈、第二島鏈來對抗中共、越共、北韓,臺灣位在第一島鏈中樞位置,因此韓戰、越戰臺灣都扮演積極角色。

當年日本、韓國、菲律賓與美國都和中華民國有正式外交關係,同時中華民國也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在對抗共產主義擴散扮演積極角色,但隨着南越軍事失利而滅亡,寮國與柬埔寨相繼赤化,圍堵戰略失敗,第一島鏈就不是美國的戰略。

美國爲對抗蘇聯,改採聯中抗蘇,原先設想是讓共產集團或瓦解或分裂,許多共產國家也確實如美國所想不再由共產黨執政,於是美國成爲世界霸主。但中國大陸並未如它所願分裂成七塊,相反藉由與美國建交合作,進行一連串改革開放,造就成今日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加上軍事大國的形象,讓美國這個霸主不安,於是興起打壓戰略,印太戰略於是成形。

說穿了,印太戰略是冷戰期間第一島鏈、第二島鏈的擴大版,再將澳大利亞、英國、印度力量加入,不但有軍事、更加入美國想主導的經貿事務,由於臺灣與島鏈國家沒有正式外交關係而被排除,因此美國的新主張「臺美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或是對臺灣的補償,並希望臺灣能扮演抑制中國大陸崛起的積極角色。

臺灣在冷戰時期陸軍號稱五十萬大軍,雖然少於中國大陸三百萬大軍,但臺灣有海空軍優勢與臺灣海峽天險可依,因此仍有一搏實力。但目前海空軍因中國大陸自制新型船艦與戰機相繼問世,臺灣優勢不再,新型飛彈與長程火箭砲更讓臺灣海峽天險消失,因此美國的意圖是用臺灣打消耗戰,但死傷必定是臺灣軍民,俄烏戰爭中烏克蘭血的教訓,若還不足以讓賴總統與民進黨政府及時回頭修正兩岸關係,那就是喪盡天良,甘爲美國與西方強權的馬前卒。

美國、西方強權國家與島鏈國家都與中國大陸有正式外交關係,同時採政治與軍事、經貿分離政策,沒跟中國大陸完全撕破臉。如果美國與各國認爲臺灣是國家,就請他們與臺灣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倘若他們不願意做或不敢做,其承諾與保證就都是空話。修正兩岸關係避免烏克蘭悲劇,實爲賴政府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