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末世大師 摘諾獎文學桂冠
匈牙利作家卡撒茲納霍凱9日獲得2025年諾貝爾文學獎。(美聯社)
匈牙利作家卡撒茲納霍凱(Laszlo Krasznahorkai)9日榮獲2025年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評論,他的作品「引人入勝且富有洞見,在末日般的恐怖氛圍彰顯藝術的力量」。他的小說以長句結構和陰鬱敘事聞名,也有作品融入東方神話元素,展現融合古今中外的文學想像。
卡撒茲納霍凱1954年生於匈牙利東南部小鎮久洛,文學創作以母語匈牙利語撰寫,是第2位以匈語創作的得獎者。作品已譯爲英、法、德、瑞典等語言,也有多部繁中譯本。他被美國評論家桑塔格(Susan Sontag)盛讚爲「末世文學大師」,多部作品現已改編爲電影和歌劇。
雖然文風多被評爲兼具卡夫卡與伯恩哈德的怪誕,但他2014年向《紐時》表示,試圖發展「完全原創」的風格,而非創作新版的卡夫卡或陀思妥耶夫斯基。
他在1985年的出道作《撒旦的探戈》描寫共產主義垮臺前夕,一座破敗農村裡居民在等待「救世者」歸來的幻滅過程。小說後改編爲7小時的同名電影,成爲歐洲藝術電影的經典之一。1989年出版的《反抗的憂鬱》(The Melancholy of Resistance)同樣以匈牙利小鎮爲舞臺,以巨大鯨魚屍體爲意象,描寫秩序瓦解與極端勢力崛起的恐怖。該書以超長句聞名,300多頁的全書僅以一句話構成。
1999年《戰爭與戰爭》(War & War)則將視野延伸至全球,描寫一位圖書管理員爲了公開史書而遠赴紐約的故事。長達數頁的長句正式成作者一大標誌,展現流暢過人的行文。此後,他以《溫克海姆男爵的歸來》(Baron Wenckheim’s Homecoming)與《赫希特07769》(Herscht 07769)延續末世創作,結合社會問題與諷刺喜劇。
卡撒茲納霍凱的作品不僅根植西方,也深受東方哲思影響。他2003年的小說《北有山,南有湖,西有路,東有河》與《西王母下凡》(Seiobo There Below)靈感正來自遊歷中國與日本的體悟。後者以斐波那契數列編排的17篇故事串起不同文明,從京都鴨川的蒼鷺到文藝復興的畫家,描繪藝術在世事無常之中的角色。
除了上述作品,委員會特別推薦短篇小說《宮殿的工作》(Spadework for Palace,暫譯),以曼哈頓爲舞臺,融入美國作家梅爾維爾的幽靈與文學家的反思,交織現實與幻覺,呈現字裡行間的憂鬱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