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恐懼展現藝術力量 匈牙利作家獲2025諾貝爾文學獎

2025年諾貝爾文學獎9日揭曉,匈牙利作家卡撒茲納霍凱(Laszlo Krasznahorkai)獲得文學桂冠。圖爲2015年他在倫敦獲頒英國布克獎時的留影。(資料照/美聯社)

(19:25更新--獲獎評語、作品與經歷)202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中歐時間9日午後1時(臺灣時間晚間7時)揭曉,得獎人是71歲匈牙利作家卡撒茲納霍凱(László Krasznahorkai),瑞典學院讚揚他的作品「引人入勝且富於前瞻力,在瀕臨末日的恐懼之中再次證明了藝術的力量」。他是歷來第二位代表匈牙利獲此殊榮的文人,第一本小說《撒旦探戈》曾改拍成電影,呈現匈牙利當年脫離蘇聯鐵幕期間社會各界的絕望氣氛與對於奇蹟的虛幻期待,當年在匈牙利文壇掀起石破天驚般的轟動。

諾貝爾獎官網說明,1954年出生於匈牙利東南部小鎮久洛(Gyula)的卡撒茲納霍凱(Laszlo Krasznahorkai),以強烈筆觸、末日風格聞名,他是中歐文壇最具代表性的史詩敘事作家之一。他承襲了創作脈絡從卡夫卡(Kafka)至托馬斯伯恩哈德(Thomas Bernhard)偉大作家,等中歐文學傳統的,作品特點在於荒誕主義與怪誕誇張的風格。

1985年,他出版首部小說《撒旦探戈》(Sátántangó),時空背景是共產體制瓦解前夕,一羣平民遭遺棄於偏鄉的集體農場,書中揭露凡人活在絕望與等待之中的種種情狀,兩名遭誤傳已死亡的男子歸來,帶來的是可能是救贖或者審判。全書以壓抑與荒謬的氛圍揭示人性對奇蹟的虛幻期待,臺灣有中譯本。這本小說1994年由匈牙利傳奇導演塔爾(Béla Tarr)拍成電影獲得經典好評,在美國電影評論網站「爛番茄」(Rotten Tomatoes)獲得新鮮度100%、好評度94%的高度評價。

卡撒茲納霍凱的才華遠不止於此。他後來把目光轉向東方,曾赴中國、日本等地旅行,採用更帶沉思韻味且細膩節制的筆觸,創作出一系列深受中日旅程啓發的文學作品,其中一本報導文學《蒼天之下的毀滅與憂傷》(Rombolás és bánat az Ég alatt,暫譯)以他在中國的遊歷寫成,書中表達了沒能見到心目中光輝燦爛中華文化的心情,不斷提出「中國文化去了哪裡」、「這片大地是否還留存了傳承這最後古老文化的精神」等關鍵質疑,對於這個古老國度經歷現代化衝擊之後的各個層面均有批判。諾貝爾獎官網列出他的匈牙利文著作有22本、電影原着或改編劇本6部,還寫過1出歌劇。

今年諾貝爾獎至此已揭曉生醫、物理、化學、文學四座獎,和平獎、經濟獎得主預計依序於明天(10日)、下週一(13日)公佈。

根據瑞典發明家暨慈善家諾貝爾(Alfred Nobel)1895年立下的遺囑,文學獎授予「在文學領域理想方向的創作最爲傑出者」。與諾貝爾其他科學類獎項不同,文學獎得主少有共享例子,幾乎都是一人獨得,僅1904年、1917年、1966年、1974年這4屆爲2人共享。諾貝爾獎官網說明,原因很可能在於文學的本質。相對於科學成就主題常見合作或接力傳承的情形,文學成就更具個人色彩與獨特程度。

自1901年首屆至2025年爲止,諾貝爾文學獎共頒118次,歷屆122名得主均僅獲獎一次,並無二度獲獎的例子。122人之中18人爲女性。英國作家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907年得獎時41歲,爲歷屆最年輕;最年長是2007年英國籍得主萊辛(Doris Lessing),時年87歲。去年首度由韓國文人摘下桂冠,女作家韓江(Han Kang)以「直面歷史創傷,揭露人類生命脆弱」的作品獲表彰。

歷屆有2人謝絕領獎,作品包括《齊瓦哥醫生》的1958年得主巴斯特納克(Boris Pasternak)在當時的蘇聯脅迫之下婉謝;一向謝絕所有官方榮譽的法國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1964年獲獎時也秉持原則拒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