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治理/環境部政務次長謝燕儒 跨界協調 做對的事

環境部政務次長謝燕儒認爲,對的事就一定要去做。記者潘俊宏/攝影

行政院今年8月宣佈內閣人事異動,新任環境部政務次長謝燕儒不僅擁有專業環境工程背景與完整的公務歷練,再加上他個性嚴謹、以結合跨界資源爲長,未來他也將延續他的環工專業以及跨界協調特質,全力投入綠色成長、氣候調適、空氣污染防治等領域。

環工專業資歷完整

謝燕儒畢業於臺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系、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環工組)碩士學位,通過高等考試環境工程類科,以標準的「環工人」進入公職體系。「環工人」講究證據、實地試驗、實事求是的嚴謹精神,在謝燕儒身上都看得到,更重要的是他個性非常圓融、面對跨領域的溝通,總是能先傾聽、再判斷,綜合整理出一個最讓大家都能信服的解決方案。

會成爲「環工人」,主要是求學期間受到是臺大農工系教授徐玉標老師的「我們現在的灌溉水的水質都受到一些污染的影響」這句話,當時讓他感到十分困惑,並決定深入探究,也因此踏入環工領域,從此在公務機關服務逾35年。

謝燕儒從基層做起累積豐富行政經驗,職務歷練更是橫跨環境檢驗所、廢棄物管理處、水質保護處與空氣品質保護處、毒物及化學物質局等單位,可說是環境部目前資歷最完整的官員,也是「幾乎環保署每個業務單位都待過」的重要王牌。

在2008年,謝燕儒擔任水保處副處長時,曾獲選孫運璇學術基金會的傑出公務人員;在空保處時期,他因爲把PM2.5納入空氣品質標準中,於是大家生活中開始出現「紫爆」一詞,也讓空氣污染問題逐漸受到外界重視,謝燕儒也因此有「PM2.5先生」之稱。

強化毒物災害應變

謝燕儒2016年出任環保署化學局局長後,開始主導我國毒化物監管政策,面對七大部會都有多頭馬車的各式化學品管理大難題,他主導串接「化學雲」等重要的政策。隨化學局升格爲化學物質管理署,他繼續擔任署長,強化毒化物災害應變機制整合,以及因應國際規範納管新興化學物質(如PFHxS)等措施,展現專業治理成果。

與謝燕儒共事許久的同仁透露,他常常提醒大家「對的事就一定要去做,但溝通協調還是最重要的」,因爲如果沒有協調完善,即使是對的事情也很難繼續推動。

看重謝燕儒熟悉環境部與擅長跨部會溝通的能力,環境部長彭啓明認爲,他擔任政務次長後,未來將有助於部內重大政策推展,未來將專注於協助總統及政府推動氣候變遷調適、碳定價制度、空污防制及永續發展策略,並積極整合跨部會資源,希望他能在熟悉的領域中,提升政策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