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業證券:可回收火箭技術推動商業航天低成本發展
7月18日,興業證券發表研究報告稱,可回收火箭技術革命性降本,將開啓商業航天新時代。
太空經濟正處於一個歷史性的拐點,從一個由政府主導、以探索爲核心的領域,迅速轉變爲一個由商業驅動、應用多元的生態系統。在太空探索方面,其發展經歷了美蘇爭霸驅動期(1957-1980s)、冷戰結束後的調整期(1980s-2015),現處於低成本可回收火箭驅動的商業航天產業化加速期(2015年至今)。2015年SpaceX獵鷹9號一級火箭首次陸地回收後,全球火箭發射格局改變,2024年SpaceX發射次數佔全球總任務的51%,中國航天佔26%。
可回收技術是太空探索成本降低的關鍵。傳統發射模式因火箭硬件多被拋棄成本高昂,而以獵鷹9號爲代表的可回收火箭,通過垂直起降、柵格舵、着陸緩衝系統等關鍵技術實現回收,大幅節約成本。例如獵鷹9號將近地軌道(LEO)發射成本降至2720美元/公斤,較航天飛機降低20倍。這一變革顯著降低了進入太空的門檻,催生了衛星互聯網、地球觀測、太空旅遊等新商業模式,這些模式反過來又刺激了對發射服務的巨大需求,形成強大的增長飛輪。
在衆多太空應用中,衛星通信是當前最熱門且商業化前景最快的核心業務。其40毫秒低延遲(接近地面光纖)較傳統地球同步軌道(GEO)衛星的500毫秒實現質的突破;該市場增長迅猛,2024年規模達108.3億美元,預計2034年增至1868.4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33.90%),覆蓋消費者寬帶(服務26億未聯網人口)、企業/政府/軍事專網、航空海事通信及物聯網直連手機等全場景;競爭格局中,SpaceX星鏈以約7800顆在軌衛星(計劃擴至3.4萬顆)領先,依託低成本發射能力實現快速迭代,亞馬遜柯伊伯計劃憑“雲-網”協同搶佔市場,中國國網、千帆星座及歐洲OneWeb則依託各自資源佈局,共同推動這一領域的商業化進程。
後續催化:短期來看,NASA臨時局長肖恩達菲上任或縮減與SpaceX的合作,爲其競爭對手創造空間,同時SpaceX計劃完成Starship的發射回收及在軌加註,RocketLab的“中子號”火箭預計2025年下半年首飛;中期將迎來2026年末的火星探測窗口期,SpaceX計劃屆時發射Starship至火星,中國航天則瞄準2028年前後開展天問三號火星取樣返回任務;遠期方面,國際空間站擬於2030年退役,NASA正通過商業近地軌道開發計劃培育替代品,支持AxiomSpace、Starlab、OrbitalReef等私營設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