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友善區再擴大…師大商圈加入 公園擡升借鏡杜拜
師大公園內將串接兩座公園時的路面擡升,行人走起來時就能順暢,反倒是車輛會有上下起伏,因而達到減速效果。圖/臺北市交通局提供
臺北市近年積極推動行人步行環境,自民國112與大學裡推出行人友善區後,陸續擴大實施範圍,交通局表示,近期完成師大商圈的行人友善區,包含公園路面的擡升、道路彎曲及入口意象,經調查平均車速減少44%。
朱宸佐表示,112年大學裡推行行人友善區後,陸續也在周邊的龍泉裡、古風裡、古莊裡,以及今年的龍坡裡推行,將師大生活圈串接起來。尤其大學裡設計道路彎曲、入口意象等措施後,車輛降速達26.52%,事故率減少22.23%。
朱宸佐以古莊裡爲例,已陸續完成行人友善區,像是師大圍牆到師大路92巷的浦城街,兩側設置噴花人行道搭配實體的欄杆、緣石阻隔及減速丘等,提供行人安全的通行步道及縮減車道寬度。經測平均車速減少了44%。
他也說,由於行人友善區會重新設計道路,勢必會有機車格位減少,爲此,和國產署土地滿足替代空間,增闢100席機車停車格。
朱宸佐提到師大公園內的行人通廊,以往行人行經時都會有臺階,因此穿越兩座公園時,需要上上下下,爲此,在串接兩座公園時將路面擡升,行人走起來時就能順暢,反倒是車輛會有上下起伏,因而達到減速效果。
交通局長謝銘鴻說,這項措施是考察韓國與杜拜而成,經用路的概念重新翻轉。另外,交通局說,今年3月也啓動大學裡的經濟計劃,會持續提升行人通行空間、檢討路口路型,以及新設行人優先區等。
交通局補充,行人友善區採鄰里向交通局申請,目前已有6個裡施工中、14個裡規畫中,統計有12行政區皆有鄰里申請,不過也觀察,多數申請的鄰里,仍以社區內長輩居多,因此會希望行經裡內的汽機車駕駛速度放慢,之後也會持續向區公所等推廣,讓更多鄰里響應。
古莊裡兩側設置噴花人行道搭配實體的欄杆。圖/臺北市交通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