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車禍死亡數增9.2% 師大生活圈打造最大行人友善區
臺北車禍死亡數增9.2%,師大生活圈打造最大行人友善區。圖爲師大夜市。(本報系資料照片)
臺北市2024年交通事故30日死亡人數共119人,較前年增10人,增幅9.2%。交通部今邀臺北市交通局說明道安改善作爲,對於去年事故較多的高齡機車騎士族羣,採加強宣導與執法因應,另師大生活圈的5個里正打造「全臺最大行人友善示範區」,今年北市將以「我看得見您、您看得見我」爲推動交安主軸,盼形成社會運動。
交通部統計,臺北市去年發生2萬1876件交通事故,30日整體死亡119人,年紀以25至64歲成年人、65歲以上高齡者佔大宗,皆有57人死亡。觀察事故族羣中,機車騎士69死,較前年增長50%,其中高齡機車騎士有24死,增長84.6%。至於行人死亡有23人,較前年減少14人,降幅37.8%。
交通部21日邀請臺北市交通局說明道安改善作爲。(蔡明亙攝)
臺北市交通局交通安全科長鄭麗淑指出,去年整體死傷人數較前年及過去3年平均皆低,在每十萬人A1、A30死亡數比例,也都是六都最低。事故好發行政區以萬華區較多,堤外事故居多,去年底起持續與萬華分局、區公所合作,加強執法與宣導,另也檢討相關安全防護措施,今年道安會報將持續列管。
對於高齡機車騎士死亡成長逾8成,鄭麗淑表示,已結合民政體系,面對面與長者加強主題性宣導,深入鄰里宣傳交安觀念,執法部分,北市警察局每年也針對違規主要項目成立專案,並每季檢討,加強執法。
鄭麗淑也說,去年推動臺北交通安心行計劃,完成20條實體分隔人行道、18條實體人行道拓寬及新增改善298條標線行人行道,增加既有路段行人空間;在改善路口行人設施友善性方面,改善項目含行人庇護設施、左轉附加車道、路口縮小設計、行穿線退縮、車流動線引導、縮短穿越距離等,總計增設34處行穿線退縮及設置27處行人庇護島。
針對行人友善區推動現況,鄭麗淑表示,北市採裡辦公處提需求後,由交通局評估規畫再施工設置,今年已有3個裡施工中,25個裡持續規畫中,有助社區巷弄步行更安全。
以龍泉裡爲例,龍泉街(和平東路至師大路39巷)以延伸轉角標線型人行道方式使路口縮小,網友熱議爲「波浪人行道」,使駕駛人接近路口時因道路縮減自然減速慢行,達到裡內巷道減速慢行效果。
鄭麗淑觀察,去年在大學裡試辦建置行人友善區,交通事故件數減少22.22%,駕駛車速也降低26.52%,事後民調滿意度達88%,藉此數據提供其他裡別作爲參考對象。而師大生活圈有大學裡、古風裡、龍坡裡、龍泉裡及古莊裡,都已在規畫或施工中,未來將形成臺北市最大行人友善示範區,目標打造「全臺最大示範區」。
除了行人友善區,是否有望在更多商圈增設「徒步區」?鄭麗淑說,目前永康商圈徒步區構想仍在討論階段,中山商圈則是臺北捷運公司負責規畫。
北市交通局分析去年機車肇因以分心駕駛、未保持安全距離爲大宗,行人則是未依規定穿越道路、車輛未停讓及車輛分心駕駛爲主。鄭麗淑說,今年北市交通安全重點主軸爲「我看得見您、您看得見我」,透過人、車、路多管道措施改善,並在多元管道加強宣傳,盼形成一股社會運動。
臺北市交通局副局長常華珍說,「我看得見您、您看得見我」是今年貫穿北市全年交通安全重要意象,一定要深入人心,在硬體設施完備下,人還是重要主體,雙方都要看得見對方,纔是安全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