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透視/臺三面受敵 選四面楚歌或一條活路

川普上臺一個多月,果然對全球地緣政治、經濟貿易、產業供應鏈…都投下了震撼彈。從他對近鄰同屬北美貿易協定的墨、加開徵高關稅;在俄烏和戰議題首度與歐盟決裂,在白宮對澤倫斯基不假辭色,乃至一方面宣稱與習近平是好朋友準備會晤,卻在大陸「兩會」召開前夕第二度調升關稅。

就此而觀,此刻臺灣正面對着三大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是美、中大國即將開展的新型博弈;二是美國對盟邦政、經戰略的優先次序已改變;三是美國的全面關稅戰對臺灣出口與全球的供應鏈都會產生影響。面對三大挑戰,加上臺灣內部朝野卻競相致力於「大罷免」的政治內鬥,的確已經讓臺灣面臨到「四面楚歌」的風險。

臺海議題雖然與俄烏議題不盡相同,自二○一八年以來美、中關係中的「三個T」包括貿易(Trade)、科技(Technology)與臺灣(Taiwan),如今必然變得更加連動與複雜。在以前拜登時期,美國只對中國進行貿易、科技戰,並未對臺進行貿易戰,也未把臺灣議題作爲美、中博弈的重要籌碼交易,因此臺灣基本上在政經都雙重得利。然而,從川普上臺後針對安全盟邦與主要貿易伙伴,所採取的戰略思維與策略作爲的改變,未來臺灣議題成爲美、中新型博弈可能的標的與討價還價的籌碼運用,這個機率的確在升高中。

此外,當川普開始對臺灣輸美零關稅的晶片等產品開徵關稅,並針對在美中貿易戰下臺商前往墨西哥與越南等國投資的輸美也加徵關稅;要求臺灣先進製程的半導體與晶片赴美投資;要求臺灣加大對美國農產品的進口等。凡此,都將對企業在臺投資、臺灣企業出口美國,乃至臺灣企業原本只要考量到美中貿易戰下,做好「去中化」的全球佈局發生改變。是以,未來這「三個T」必然變得更加複雜,亟需臺灣各界齊力審慎因應。

展望兩岸關係,除了觀察二○二五年對臺工作會議,中共政協主席王滬寧的講話明確提出「要塑造祖國必然統一大勢」,與「鞏固國際社會堅持一箇中國原則的格局」。自今年以來,中國與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吉爾吉斯、汶萊、泰國等五國簽署聯合聲明,其中提到有關臺灣議題,除了泰國表述沒有提到聯合國的二七五八號決議案外,其他四份都有,並且每一份聲明不僅都重申中國的一箇中國原則三段論,還都加上反獨與支持中國統一。另外,即將召開的「兩會」期間,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強所提交「政府工作報告」的涉臺部分表述也應是主要觀察點。

個人認爲,在觀察中共對臺政策,最重要的厥爲習近平是否有發表重要的涉臺講話,習近平的涉臺講話如果是選擇「兩會」期間下團組(在人大與政協團組聽取意見)發表講話,則可能以軟性的融合發展,推動兩岸經貿社會各項交流,弘揚中華文化與民族偉大復興爲主軸。但是,如果習近平是選擇在「兩會」後,在中共可能召開的「反分裂法二十週年」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則必然是以反外力、反臺獨等強硬訴求爲基調。

是以,短期內觀察北京對臺政策,除了關注「兩會」期間習近平是否發表重要講話外,臺灣最應高度關注厥爲川普與習近平的「川習會」,屆時川習雙方如何表述臺海議題自然對臺灣至關重要。當美、中正爲「川習會」積極交涉的此刻,臺灣面對上述三大挑戰,已經三面受敵,若再加上朝野內鬥,豈非四面楚歌?不如放下朝野爭端,至少有一條活路可走。(作者爲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