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評論/竹縣雙重空汙難解 凸顯環境治理失調
新竹縣近期正被雙重空污警報籠罩:一座是新豐掩埋場屢次悶燒、噴出惡臭濃煙的「垃圾火山」,另一股則是竹北市入夜後反覆出現,卻難以追查的「隱形異味」,不僅侵擾居民生活,更共同指向了失能的環境治理。
新豐掩埋場堪稱是全臺最大的垃圾山,5年內高達85次的火警,多由沼氣自燃,讓周遭居民連在家中開窗透氣都成爲奢望,9月甚至2度起火,里長一語道破困境:「縣府失職,誰來罰?」
新竹垃圾山的形成,正源於失衡的垃圾處理系統:焚化爐老舊效能低落、處理量能被利潤更高的事業廢棄物排擠及跨縣市合作效果不彰;居民不僅被迫與惡臭爲鄰,還得面臨垃圾山不斷自燃,癥結點並非單純高溫沼氣,而是垃圾暫置過量、覆土工程延宕,頻繁的灌救滅火,已讓居民深惡痛絕。
與此同時,竹北市民還生活在另一種空污恐懼中。今年8月下旬起,不明的化學異味在夜間反覆出現,縣府追查未果,9月起緊急請環境部出動有機化合物監測車,近月展開第2波監測,這也反映隱形空污「間歇出現、難以定錨」,民衆感受強烈,卻欠缺科學佐證,焦慮感因資訊落差不斷放大。
然而,在這輛高科技監測車進駐竹北的1周內,大範圍異味事件便「巧合」地消失了。陳情民怨看似能暫時消退,但迄今污染源頭仍不明,實則更引人焦慮,擔心只要監測車一到,不肖廠商就暫停排放,待風頭過去,惱人惡臭恐怕再度上演。
新竹縣正面臨「看得見的濃煙」與「抓不到的異味」雙重危機,儘管縣府訂出2026年底前妥善處理裸露垃圾,且5年內去化目標,但竹縣人口逐年激增、不斷產出新垃圾,源頭減量才能治本,包含落實生產者延伸責任、擴大回收細分類與處理、加速跨縣市合作去化,還要建立居民監督機制。
針對隱形空污,縣府也應跨局處整合稽查資源與完整追蹤機制,除了以大數據即時建立異味地圖,也要強化比對與分析鄰近工廠落點與風向,揪出可疑污染源,在在考驗政府的應變與專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