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電廠爆炸與電價調漲凸顯的困境
全臺缺電已是不爭事實,捉襟見肘的供電裕度與全民詬病的電價調漲,是臺電難以迴避的營運阻力,唯有調整不當的能源政策,加速重返核電,纔是全民與臺電雙贏的正解。圖/本報資料照片
位於高雄的興達電廠新2號燃氣機組,上月因天然氣管路的法蘭墊片出現規格不符的失誤,導致系統測試時,出現大量天然氣外泄,引起大規模爆炸,現場景象震驚國人。影響所及,高雄市政府要求鄰近的興達新1號機一併停機檢查。由於時值夏季用電高峰,來自該機組130萬瓩的供電容量驟然歸零後,讓南部地區進入嚴苛的供電緊繃狀態。
事實上,核三廠2號機於今年5月17日停止運轉後,南部地區於每日光電歸零後,便出現用電量高於發電量的情形。不足部分除透過興達老舊3、4號燃煤機組重啓補充,另須經由「中電南送」補足,臺中火力電廠各機組因此常在夜間特別升載運轉。雪上加霜的是,興達爆炸事故後,北部地區的林口電廠1、2號機亦相繼發生故障,發電容量再減160萬瓩。對於原已缺電的北部地區是一大打擊,也加重「中電北送」的負擔。
全臺日間其實並無缺電問題,天氣晴朗的午時前後,太陽光電供電量均超過800萬瓩,足以維持供電穩定。然而,一旦進入夜間,即便臺中電廠火力全開,也無助緩解全臺供電吃緊的窘境。少了前述三部機組共290萬瓩的電力,核二、三廠內4部緊急用輕油氣渦輪發電機、抽蓄水力發電、民間(如臺積電)自用柴油發電機組皆須啓動支援供電,搭配費用高昂的「需量反應」及具爭議性的「降壓供電」,方能勉強閃過「限電警戒」的威脅。
矛盾之處在於,臺電官網公佈的供電燈號,在興達爆炸事故後的兩週,大多高掛供電充裕的綠燈,僅5天來到供電吃緊的黃燈,完全不符此期間有多日夜間進入「供電警戒」的實況。原因是,臺電每日公佈的燈號僅反應太陽光電發電量最高的日間午時,夜間供電燈號一律蓋牌。
外界長期呼籲臺電公佈即時燈號,不應以供電能力最大值爲燈號公佈的依據,之所以淡化此項要求,因即時燈號一旦公佈,不缺電的官方宣示恐一舉破功,不過真相難掩,唯有讓民衆徹底瞭解供電緊繃現況,纔是上策。
供電難題未解之際,經濟部電價審議委員會於19日決議民生電價自10月起進行調漲,平均漲幅爲0.71%,預估臺電每年營收將增加逾60億元。電價因應發電成本上升及使用者付費原則而調漲無可厚非,但眼前卻有兩項因素,導致民衆與企業都不想買單。
其一是供電品質不佳,經常性的跳電全臺可見,降壓供電導致機電設備運作不穩定,火電佔比提高後伴隨空污加劇,讓企業與民衆無法心甘情願繳付電費。
其二是現行能源政策排除潔淨便宜的核電,採用排碳昂貴火電,臺電還被迫躉購高價光電與風電,造成財務不斷惡化,即使政府近年撥補超過3千億元,目前累積虧損仍超過4千億元。錯誤的能源政策造成臺電虧損,轉由全民承擔,不論撥補或電價調漲,均無正當性。
爲儘速解決上述問題,重啓核二與核三機組,實爲提高臺電全系統備轉容量的當務之急。
首先,核二總裝置容量達197萬瓩,重啓後北部長期缺電問題立解;核三總裝置容量190萬瓩,每日光電歸零後,南部供電不足的常態將不復見。且核二、三重啓後,除可免於經常性起動廠內輕油發電機,亦可讓興達電廠3、4號燃煤機組維持停機狀態,降低南部空污程度。
其次,核二、三4部機組重啓後的核電發電成本,可降至每度1.3元以下,相較目前臺電每度3.78元的平均售電價格,以每年總髮電量312億度計算,可幫增加770億元的年度獲利,不僅臺電不需額外撥補,電價更有調降空間。全臺缺電已是不爭事實,捉襟見肘的供電裕度與全民詬病的電價調漲,是臺電難以迴避的營運阻力,唯有調整不當的能源政策,加速重返核電,纔是全民與臺電雙贏的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