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評論/臺電紙上監造文化 因1個墊片破功

高雄市消防局九月十七日火場調查時,法蘭撐開後,確認已無墊片殘留。圖/臺電提供

高雄興達電廠新2號燃氣機組爆炸案調查結果出爐,肇因指向承攬商更換法蘭墊片時發生疏失,臺電自承過去都仰賴書面文件審查、缺乏現場驗證,結果「1個墊片」出包就引發大爆炸。電廠安全把關流於形式,影響的是居民安全、甚者全臺電網穩定。

據臺電作業流程,燃氣機組進行水壓測試時會先使用臨時墊片,測試完成後須更換爲正規的金屬墊片,不料這個至爲關鍵的環節,臺電只作文件審查,無派員慎重監工,紙上作業的監造文化,導致安全防線形同虛設,令人瞠目結舌,荒謬至極。

燃氣機組更換法蘭金屬墊片,主要在密封管路,防範發電過程天燃氣有一絲泄漏的可能,造成安全疑慮,而臺電卻只讓承攬商領料自行安裝,沒派人到場監看把關,根本無從得知到底有沒有安裝或正確安裝,或被安裝上低劣次級品,買貨而不驗貨,豈是買賣的道理?

更離譜的是,這個被輕忽的驗證程序,竟只在紙上完成,直到發生爆炸事故才「爆雷」。臺灣正推動能源轉型,燃煤發電機組逐步退場,燃氣機組將扮演未來主力,意將來更多新建燃氣機組上線,興達電廠的事故是一記警鐘,臺電若未正視制度面漏洞,只會把風險延伸到下座電廠。

興達電廠爆炸事故發生後,臺電雖表態「虛心檢討」、「亡羊捕牢」,其實都於事無補,事前的安全把關纔是正辦,否則1片薄薄的墊片融損破功,燒燬的不只是1具機組,1座電廠,還有全民託付的用電安全。

這起爆炸案表面上只是小零件出包,卻爆出臺電長年監造文化的大隱憂,而興達電廠「消失的墊片」若只是冰山一角,那麼其他電廠是否也存在相同的疏漏?機具是否做足防呆機制?臺電有必要全面盤點。

臺灣用電愈來愈吃緊,1座電廠出狀況,電力調度幾乎全臺連動,安全監造若只流於紙上作業,再大的電網投資都將功虧一簣,代價卻由全民共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