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評論/海上光電火警 燒出安全管理漏洞

彰化縣彰濱工業區侖尾區海堤附近的海上太陽能光電板日前發生火警,燒出海上光電的安全管理與制度漏洞。圖/彰化縣消防局提供

彰化縣彰濱工業區鹿港侖尾區海上太陽能光電場日前火警,雖火勢不大、迅速撲滅,卻燒出海上光電的安全管理、救災權責與制度漏洞,乃至綠能政策與社會信任,這場光電小火照出臺灣能源轉型中被忽略的陰影。

業者稱起火肇因於老鼠啃咬電纜導致短路,非光電板起火;環保團體則認爲是維護不當、氣候惡化引起電系過熱。究竟源頭爲何仍待鑑定,但不論電纜短路或模組燃燒,皆屬光電系統的一環,當設施屢出狀況、政府又輕描淡寫時,「綠能是否安全」的疑慮勢必再起。

相較陸上光電,海上光電可提升發電效率、節省土地並避免與農地爭地,但環境更嚴苛,風浪強、鹽分高、溫差大,維護難度與成本遠高於陸上。彰濱光電場去年曾因強風掀翻模組,今年7月丹娜絲颱風也讓屏東佳冬離岸光電漂散,顯示海上光電的技術與管理仍處「實驗階段」,離成熟商轉尚遠。

彰化縣消防局統計,近3年縣內發生9起光電火災,成因多爲模組短路、電氣箱體過熱與接觸不良。海上光電處潮溼高鹽環境,若防護不全、絕緣層老化,短路與漏電風險極高。大葉大學環境與安全工程學系主任週中祺說,若能定期巡檢並導入智慧監測,風險可大幅降低,問題在於業者是否確實執行,主管機關又是否查覈。

救災權責模糊更凸顯體制缺陷。海上光電場名義上屬海巡管轄,但海巡設備與專業難以應對電氣火警,仍需地方消防支援;遇漲潮、惡劣天候或電力未斷時,消防人員難以接近現場,救援延誤在所難免。此次火警幸未擴大,卻暴露制度與應變不足,亟需中央整合海巡、消防與能源主管單位的權責。

環保團體也憂心,滅火使用乾粉與燃燒殘留恐污染海域。若政府僅以「迅速撲滅」帶過,缺乏後續檢測與說明,不僅損及政策透明,也削弱「綠能等於環保」的信念。

能源轉型不能凌駕安全,政府應要求業者落實自主巡檢、公開維護紀錄、建立即時監控系統,並強化監管專業與權責分工,讓民衆看見具體行動。

綠能發展需要信任,信任源自安全與誠實,唯有安全管理與資訊公開不再打折,臺灣的綠能之路,纔不會在「一場小火」中失去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