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評論/失控的農地違建 燒出管理漏洞

新竹縣湖口鄉一處鐵皮倉庫上月16日火警,意外燒出違建漏洞。圖/湖口鄉長吳淑君提供

上個月16日,湖口鄉一處鐵皮倉庫火警,燒出新竹縣農地違建管理的嚴重漏洞。該倉庫縱然曾遭強拆,但內部存放的有害廢液與廢棄物,因處理計劃不完整、工廠易主等狀況未清運,釀災徒增環境危害,縣府高呼鐵腕重罰同時,更應結構性從3大方向改革治本,解決違建沉痾。

湖口鄉8.4萬人爲全國第一大鄉,工商業繁榮卻也因廠房外溢,導致農地違建激增,全縣數量居首,竹北市西區與寶山鄉農地違建數緊隨其後。

居民不滿這類農地長違建甚至僞造門牌取得電錶和用水,相關單位查報違建時常遇鐵門深鎖,總在火災後才知存放大量危險物質,猶如不定時炸彈。

新竹縣政府2023年曾祭出鐵腕,高調強拆多處違建,但時隔2年,違章建築仍如雨後春筍冒出。直到近期湖口鐵皮倉庫火警形成輿論壓力,縣府態度再度強硬,強調未來若有嚴重違反土地使用規定,將依法重罰30萬元,限期1個月改善,不改善連續開罰,情節嚴重者將移送法辦。

然而,農地違建僅靠重罰和強拆,根本不足以解決問題,背後凸顯的正是制度漏洞且長期欠缺有效管理,亟待對症下藥改革。首要「加強跨部門協調」,確保違建拆除與污染物清運同步進行,避免留下後患,引起災禍更難以收拾。

第二須「嚴格把關門牌與水電申請」,違建代表無使照、建照,監管審查機制應更爲嚴謹,發現疑有違建立刻舉報,否則有人謀不臧之嫌;第三是刻不容緩「建立公開透明的舉報和查覈系統」,鼓勵全民舉報、鄉鎮市公所積極查覈,讓違建在初期就加以剷除,減少後續執法成本。

尤其湖口鐵皮倉庫非單純的農地違建,非法堆置廢棄物未強制清除,早已種下污染因子,此次失火釀災是替「失控的農地違建」敲響一記沉痛的警鐘,縣府不該被動消極,唯有將鐵腕政策與長期治理結合,纔是真正替地方產業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