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評論/國慶焰火 檢驗行政能力、公共秩序

今年國慶焰火首度在南投縣登場,吸引近30萬人觀賞,帶來在地前所未有的觀光熱潮。然而,盛大的焰火秀也伴隨煙霧瀰漫、交通癱瘓、違規佔道等亂象,讓這場原該展現「國家榮光」的盛典,成爲社會檢視行政能力與公共秩序的放大鏡。

民衆批評最集中在觀賞品質不如預期,原宣傳「最美焰火」但當晚南投氣候溼悶、風力微弱,煙霧久久不散,許多人直呼「煙比火多」,甚至整場只見灰濛夜空。氣象因素固然難以完全掌控,但專家指出,煙火施放應事先納入「風速與風向模擬」,並預設替代方案,例如分段施放、延後啓動或減量施放,以確保視覺效果與安全距離。

這次活動未見主辦單位啓動氣象因應機制,顯示事前風場評估不足,也暴露出臺灣大型戶外活動仍缺乏專業化決策模式。

焰火夜當晚,從國道三號南投段到中興新村周邊道路,出現大批車輛臨停觀賞狀況;軍功橋更擠滿上千民衆,佔用雙向車道觀賞焰火,警方一度難以驅離。這不僅造成交通停滯,更潛藏公安風險。

交通部與縣府雖規畫接駁專車與管制路線,但現場民衆普遍反映接駁等待時間過長、資訊不足。專家建議,地方政府應建立大型活動「疏運分級SOP」,在交通負荷臨界時可動態調整路線與車流;此外,應提早公告「禁止停靠區」、開設臨時觀賞點分流人潮,避免民衆自行尋找「最佳觀賞角度」導致違規與危險。

有民衆反映未事先得知部分觀賞區域被劃爲「管制區」或「貴賓區」,導致現場混亂、民衆被拒於外。這反映主辦單位在資訊透明與場域設計上仍不足,若能提前公開觀賞區地圖、容量上限與安全範圍,並在入口設置清晰導引標示,可有效降低摩擦與誤闖風險。

國慶焰火經費龐大,涉及施放技術、安保與交通成本,活動結束,中央與地方政府應主動公開檢討報告,說明問題成因與改進方向,而非僅以「人潮多、氣象不佳」帶過,此舉不僅能重建民衆信任,也有助於建立國家級活動制度性評估標準,讓日後主辦縣市得以借鏡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