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評論/拆圓環啟示錄 推新政要多點耐心

北市府拍板9月13日拆除公館圓環,近一甲子的圓環將走入歷史,盼解決沉痾交通問題,卻引發地方反彈,但市府提出的數據評估,明明有專業交通學者背書,卻未徹底落實宣傳到地方,「民主,是說服過程」,推新政要多點耐心。

「連續7年是北市肇事熱點第一名的路口」、「平均每4天有3件事故」每每談到公館圓環,這幾項數據都引人擔憂,且走一趟就會知道駕駛間需要一定「默契」才能出圓環,行車安全一直是疑慮。

市長蔣萬安今年3月25日拍板拆圓環、填平公車地下道,蔣6月總質詢時也強調將彙整民衆意見、優先向議員完整報告。

豈料地方拋出的車流複雜、居民出入不便,是否禁止左轉和公車平面化等問題,直到8月底確定拆除圓環的時間後,地方仍持續焦慮,惹得在地國民黨籍里長、議員措手不及,處境尷尬。

明明市府有專業評估報告,可解釋公車平面化後仍有專用道,大小車流不會混流,也有數據呈現6成公車免等號誌更順暢,還會引導車輛,不讓居民因車流受阻,並增設左轉專用時向等配套措施,卻未下達到地方。

交通安全政策固然立意良善,連要建一條人行道,便有里長做問卷掌握在地民意,何況公館圓環拆除案,要改變民衆一甲子以來習慣,難道不需更多點耐心溝通?

臺北市推動假日行人漫步區的新政,起初同樣引來反對,蔣萬安下到地方和里長見面溝通,總算順利。

如今抗議圓環拆除聲音未歇,要避免有更大抗爭,蔣萬安不如接受民代意見,親自走一回,挺身向市民說服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