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評論/百億拚國旅 能解花蓮觀光困境?
花蓮歷經去年地震、颱風天災,鐵路和仁─崇德間經常發生邊坡落石、土石流,導致路線中斷。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旅近年跌落谷底,花蓮更受天災頻頻夾擊,成爲「重災區」,去年震後不少餐飲、旅宿店家選擇出走或是含淚歇業,行政院喊出4年百億帶動國旅,聽來響亮卻不見具體方案,是否真能翻轉結構性的問題,幫助花蓮觀光走出泥沼,恐怕得畫上問號。
花蓮大山大海自然景觀豐富,常是國旅首選,觀光業因此成爲花蓮經濟領頭羊。去年0403地震重創每年吸客近400萬人次的太魯閣國家公園,花蓮觀光頓失亮點;颱風豪雨又讓聯外鐵公路頻繁中斷,更凸顯出花蓮觀光基礎建設的脆弱。
在觀光產業還待復甦之時,今年9月馬太鞍溪堰塞湖洪災更雪上加霜,加深外界對花蓮「災難頻傳」負面印象,也讓觀光持續低迷。
從疫情到地震,中央也曾試圖提振花蓮觀光,但一次又一次補助、減免只是短期「輸血」,無法改善產業面臨的困境。
花蓮觀光難題首先是交通不穩定性,南北狹長幅員廣闊,大衆運輸難普及,多數遊客開車到花蓮,但路途遙遠,雪隧、蘇花路廊動輒塞車,主動脈鐵路又脆弱,遇大雨致災就中斷,不斷削弱旅遊信心。此外,花蓮觀光長期仰賴太魯閣吸客,未能發展出具有相同分量的景點或亮點也是關鍵。
交通部預計明年起推出國旅獎勵措施、改善相關設施,還不如爲各地找出觀光新亮點,再做好不輕易中斷的交通建設。如果又是大撒幣,只是又一次的惡性循環,撒完了,問題終究會再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