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驅動下的三重高教變革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營造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高等教育場域,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有着重要意義。

先立後破,迭代高等教育體系

迭代人才培養體系。一是改進教學形式。結合數字化技術創新教學形式,建立講授式教學、啓發式教學和友愛教學互融互通的教學體系。二是優化課程設置。破除單一學科對課程結構的制約,構建理論性與應用性深度融合的課程體系,提升課程組織、結構、內容的適切性。三是激發學習動機。強化教學目標對學習動機與美學價值的導向作用,通過提升教師專業性和培養友愛共享精神,引導學生深入參與課程決策和教學過程,培育學術志趣。

迭代科學技術體系。一是突出學科優勢。強化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工程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通過交叉融合突出多學科優勢,一體化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二是發揮主體作用。充分發揮政府部門政策引導與需求帶動作用、院校機構知識生產與知識轉化作用、產業企業知識應用與資源支持作用、社會力量監督評價與補充支撐作用,孕育科技屬性更強、生產效率更高的新型生產工具。三是激發創新活力。加強與企業的緊密合作,縮短與產業和市場的距離,通過有組織科研與自由探索聯動互補,助力全要素生產率穩步提升。

迭代內部運行體系。一是強化學科運行。引導形成本土化“鬆散聯結”的學科運行體系,優化單一院校內部學科承載機構的數量和質量,以基層革新作爲主要變革形式創新學科運行模式。二是強化組織運行。完善公私並存、分層分類的院校運行系統,深入推動院校內部機構實體化運行,提高系統內部分化動力從而發揮競爭性生產關係的良性作用。三是強化矩陣協同。針對不同學科、不同院校細化學科—院校交叉作用的總體矩陣,強調學術方向特色和學術造詣價值,各有側重的同時強化矩陣協同,最大限度平衡個性與共性問題。

因地制宜,優化教育資源配置

優化人力資源配置。一是推動規模結構優化。按照發展目標做好人力資源詳細規劃,人崗相符的同時把握好先崗後人順序,以質量和效能爲原則完善能進能出、流動性強的人力資源結構制度體系。二是推動能力素質優化。加強教育技術、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常態化培訓,通過共性知識的掌握以及培訓形式的凝聚作用,內化提升人力資源能力素質和文化認同。三是推動激勵機制優化。將個體利益與集體利益相結合,強化難易適切的目標激勵、績效匹配的薪酬激勵、成長掛鉤的精神激勵以及公平公開的競爭激勵,最大限度發揮個體效能。

優化財力資源配置。一是提升資源總量。與產業企業緊密結合,以市場需求爲導向,充分發揮高等教育的學科優勢、人才優勢,提供科技服務、教育服務和成果轉化,持續拓寬外部資金來源渠道。二是提高利用效率。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佈局,創新投入模式,將資金與產業、科技、人才一體化配置,加快塑造生產力發展的新動能。三是加強成本覈算。建立責權清晰的全成本分擔機制,逐步推動院校內部服務性業務的市場化運行,優化資金支出結構,減少非必要的人力成本和行政成本支出。

優化物力資源配置。一是聚焦源頭優化。做好前期規劃和論證,建立按週期、分領域集中論證的工作機制,從專業與管理的雙重角度選擇論證專家,進一步減少重複性、增強統籌性。二是推動共享共用。深化公共設施設備開放共享體系建設,推動常規性技術服務與複雜技術難題探索並行的服務模式,利用信息技術不斷優化開放共享平臺,以技術服務實踐培養創新型、工匠型技術人才。三是加強資源流動。建立固定資源最低保障線、流動資源促發展的物力資源配置模式,完善制度支撐、部門協同的資源調配機制,切實增強物力資源流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分類發展,提升教育整體質量

加強不同高等院校的分類發展。一是橫向分類。建立科學合理、符合國情的高等院校分類體系,進一步明確目標定位,實現院校多種模式、多種路徑的分類發展。二是縱向分級。對同一類型院校以培養人才層次的差異進行分級,釐清精英教育和大衆教育的方向,降低同類型人才培養的同質化程度。三是平等互通。強化政策引導,強調不同類型院校社會地位的平等,探索打通院校壁壘,設立考轉標準、建立考轉機制,給予學生更多機會根據自身興趣及就業需求自主選擇專業,進一步完善“以生爲本”的人才培養模式。四是突出特色。面向國家戰略、產業發展、企業創新等社會需求,突出不同類型、不同層級院校特色,多路徑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加強不同學科專業的分類發展。一是堅持差異化發展。結合院校實際加強學科頂層設計,把握學科發展的階段性和規律性,堅持多學科差異化發展,合理設立、撤銷、合併,塑造良好穩定的學科生態。二是深化多學科交叉。立足國家戰略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強化項目牽引,以解決實際問題爲導向推動多學科交叉匯聚,形成學科融通創新的組織文化氛圍。三是發揮引領性作用。構建學科—專業—產業聯動的發展機制,發揮學科和產業的雙向引領作用,從創新研究和人才培養兩個維度助力學科快速發展。

加強不同教師羣體的分類發展。一是提高教研人員發展質量。加強學術領域“傳幫帶”,建立多層次、強鏈接的學術幫扶體系,以雙方互利的原則推動不同學術層次之間的指導與回饋。二是優化教輔人員發展路徑。做好教輔人員的崗位規劃與設置,根據實驗教學需求及教研隊伍規模配置足夠數量、較高質量的教輔人員,提升教學育人、服務支撐效果。三是完善行政人員發展模式。深化行政人員分類改革,進一步釐清規章制度“研究制定者”與“配合執行者”之間的區別,設置明確的發展路徑、薪酬增長幅度以及科學的考覈標準,切實激發行政人員動力活力。

(作者系華東師範大學博士研究生、上海交通大學副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5年02月24日 第05版

作者:杜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