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中介“冒頭”攬客 銀行密集發佈聲明“打假”

針對信用卡代辦中介“冒頭”的跡象,近期多家銀行發佈聲明稱未與信用卡中介有合作,並提醒消費者警惕相關風險。

8月15日,新沂農商行發佈公告強調:“爲防範不法中介機構和個人對外以我行名義宣傳我行信用卡業務,謀取個人利益,損害人民羣衆合法權益,我行信用卡業務未與任何中介機構和個人合作,在我行辦理信用卡過程中無需繳納中介費等其他任何費用。”此前,雲南省內多家農商行也發佈類似警示。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近期“代辦大額信用卡”的招攬信息悄然增多,這些代辦中介多以“銀行合作第三方”,“包過、資質不夠可包裝”等噱頭吸引客戶。

警惕信用卡代辦風險

新沂農商行稱,近日發現社會上有中介機構或個人發佈介紹辦理農商行信用卡的信息,以快速獲取信用卡爲切入點,誘導廣大客戶辦理,並索取中介費用。該行提示,信用卡業務未與任何中介機構和個人合作,在該行辦理信用卡過程中無需繳納中介費等其他任何費用。“凡是聲稱與我行合作的中介機構和個人均屬詐騙。”

不久之前,雲南馬關農商行也發佈聲明稱該行未與任何中介機構或個人合作開展貸款、信用卡業務,客戶在本行辦理相關業務,除合同約定費用外,無需支付中介費、介紹費、手續費、包過費、代辦費等任何額外費用。

用戶通過中介代辦信用卡可能會產生哪些風險?雲南馬關農商行指出,不法信用卡中介的主要表現形式包括:首先,假冒銀行名義,通過電話、短信、社交媒體如微信、抖音等渠道,冒充銀行機構或合作方,謊稱可提供大額授信、貸款重組、徵信修復、信用卡辦理等業務,誘導消費者委託其辦理;其次,設置高利陷阱,以低手續費爲誘餌,後續巧立名目收取服務費、擔保費、墊資費等多項費用,導致綜合成本偏高;最後,誘導過度負債,鼓動借款人申請貸款用於非必要消費,如美容、培訓等,並誘導其借新還舊,最終導致債務不斷累積;此外,還會協助騙取貸款,僞造經營資料或銀行流水,協助借款人違規申請消費貸、經營貸等貸款,涉嫌騙取銀行貸款。

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告訴記者,近年來金融黑灰產防治形勢嚴峻,從相關案例來看,以“代辦大額信用卡”爲名誘騙消費者,通常存在如下情形:一是純騙取“手續費”“代辦費”,收到錢後立馬消失;二是唆使消費者通過僞造資料的方式來申請信用卡,並提供相關僞造資料的“代辦”業務;三是騙取消費者隱私賬戶信息用於電詐及其他等不法行爲,此前有消費者輕信中介話術,後被不法分子控制其名下銀行卡,被用於接收分散匯入的各類違法贓款,再通過虛擬貨幣交易、POS機套現、電商平臺虛假交易等方式轉移資金,切斷追蹤鏈條,最終該消費者被公安機關以“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幫信罪)立案調查。不論哪種情形,建議消費者不要輕信中介話術,遠離所謂的信用卡代辦業務,保護好自身的個人隱私信息與賬戶信息安全。

“快速下卡”只是噱頭

“快速下卡”是信用卡代辦中介常用的噱頭。目前銀行信用卡從申領到辦下來究竟需要多久?根據公開信息可知,金融機構對申請人信用狀況、財務狀況等進行綜合評估過程,通常需要15天至45天完成審批。

新沂農商行營業部人士告訴記者:“目前辦理實體信用卡從審批到下卡的時間都是在規定要求的時間內。如果希望快速使用,可以申請數字信用卡,申請並辦理之後當時就可以使用。”

此外,“包過”“可下大額卡”也是信用卡代辦中介較爲常用的噱頭。某農商銀行客戶經理告訴記者:“目前信用卡申請門檻與此前相比條件沒有明顯變化,有本地戶口或事業單位的申請者在額度上會有優勢。”

蘇筱芮表示,今年信用卡髮卡政策收緊,疊加部分經典卡片停發的現實情況,消費者若有透支需求可考慮權益較爲基礎的入門級信用卡,通過良好的用卡習慣來不斷獲取提額,也可以考慮使用具有免息期的互聯網信用支付類產品作爲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