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市場遇冷:權益縮水、不良率攀升,銀行如何破局?

“信用卡不香了”“高端卡權益縮水”……7月以來,信用卡市場調整更爲頻繁。信用卡權益縮水近期,多家銀行信用卡發佈公告稱,將調整停發部分信用卡,其中多數爲聯名卡。同月,招商銀行、光大銀行、浦發銀行等多家銀行相繼官宣部分高端卡產品權益及活動更新,主要涉及提高使用門檻、調整積分規則、削減高端權益等。此外,年內獲批終止營業的銀行信用卡分中心已超40家,僅7月便有5家銀行信用卡分中心關閉。值得注意的是,早在去年9月,有銀行就公告調整高端信用卡交易權益規則,調整後獲取交易權益點除要求滿足每月交易金額外,還新增了其中銀聯渠道交易金額的限制。銀行客服承認所有活動和權益“不是一成不變”,銀行會根據經營策略調整,但這一做法無疑大幅削弱了用戶粘性。行業分析人士分析,銀行信用卡權益“縮水”原因或在於“降本”。結合財報數據來看,大多銀行信用卡規模與業績雙降。調整權益服務一方面可能是應對市場環境週期性變化,但更多可能是經營效果未達到預期,信用卡投入與預計產出不匹配。信用卡不良率攀升從數據來看,多家信用卡貸款餘額、交易量、收入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資深信用卡專家董崢解釋稱,信用卡交易金額下降,主要原因是受到經濟環境調整的影響,“消費者的消費行爲趨向保守、謹慎,尤其是高額消費出現進一步收縮。當下信用卡業務交易額的下降並非個體情況,而是羣體效應,是全行業共同面對的現實問題。”監管政策持續收緊此前銀保監會、人民銀行發佈《關於進一步促進信用卡業務規範健康發展的通知》,要求銀行清理“睡眠卡率超20%”的產品線,嚴控資金流向房地產、投資理財等領域。2024年年內,已有招商銀行等5家信用卡中心因資金用途管控不力、外包管理疏漏等問題被罰270萬元。監管層還要求銀行降低對外包催收的依賴度,多家銀行信用卡中心因委外催收引發的投訴佔比居高不下。從近幾年的數據來看,中國信用卡市場正在發生深刻變化。2024年,國內存量信用卡數量爲7.27億張,我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數量相比2023年末大幅減少了4000萬張。董崢表示,伴隨着信用卡市場日漸飽和,靠規模擴張的獲客方式已經難以爲繼,進入存量經營階段,最重要的是要探究如何留住能夠貢獻價值的用戶,這也是轉型過程中的核心所在。“信用卡衝出‘黑障區’仍需時日。唯有以科技、場景與風控爲引擎,以用戶價值爲核心重構生態,才能讓信用卡行業迴歸到持續穩定發展。”董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