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被壓縮 消費貸成“新寵”

近日,多家銀行正加速出清信用卡資產包、壓降信用卡業務規模,並藉助消費貸快速發展的勢頭,積極佈局個人消費貸領域,以期優化零售業務結構。  受訪人士表示,近年來,我國銀行業信貸結構出現明顯調整,信用卡業務規模持續壓降,消費貸成爲銀行發力重點。這一轉變背後,反映了銀行業在零售信貸領域的戰略調整。  近年來,銀行信用卡不良率有所上升。對此,銀行主動壓縮相關業務規模,清理歷史遺留風險。近期,不少商業銀行正加快處置以信用卡爲主的個貸不良資產包。銀登中心數據顯示,3月8日至17日,市場一共掛牌了20批信用卡不良貸款資產包,規模達86.53億元,佔同期個貸不良資產包的83.31%。  同時,多家銀行正收縮信用卡髮卡量,部分銀行還關停了旗下信用卡分中心,還有一些信用卡權益呈現“縮水”趨勢。  中國人民銀行近日發佈的《2024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截至2024年末,全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共計7.27億張,同比下降5.14%,與2023年相比,存量信用卡總規模減少了約4000萬張。  3月17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官  網披露,同意民生銀行信用卡中心東北分中心終止營業,這是繼今年交通銀行關閉多地異地信用卡分中心後,又一家全國性商業銀行跟進關閉信用卡分中心,同時也是今年被關閉的第10家銀行信用卡分中心。此外,今年亦有多家銀行降低了信用卡積分兌換比例,減少了優惠活動,甚至取消了部分高端卡專屬權益。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表示,近年來信用卡業務發展遇冷,核心原因在於前期粗放擴張積累的風險有所暴露。同時,監管政策調整也對信用卡業務模式形成了約束,例如“信用卡新規”設置了睡眠卡比例上限,倒逼銀行清理無效賬戶。此外,移動支付場景下第三方支付工具分流了信用卡的基礎支付功能,年輕客羣更傾向於使用互聯網信用產品,傳統信用卡在場景嵌入和用戶體驗上的競爭力相對弱化。  與信用卡業務收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消費貸業務正成爲銀行信貸投放的“新寵”。近期,多家銀行積極營銷推廣旗下消費貸產品,推動“2字頭”消費貸利率不斷下探。  業內專家表示,消費貸具有期限短、利率高、風險相對可控等特點,能夠爲銀行帶來穩定收益。薛洪言認爲,信用卡業務規模縮減與消費貸款規模快速增長,反映出銀行業在零售信貸領域的戰略調整。從客戶結構看,信用卡業務覆蓋客羣呈現明顯分層特徵:優質客戶佔比偏低,中低信用等級客戶佔比較高,其中分期業務主要集中於信用評級偏低的客羣,這也成爲信用卡資產質量的主要風險點。業務重心從信用卡向消費貸款轉移,實質上是銀行在消費金融領域進行的業務優化。 據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