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的公民與社會/華航勞資第7次團協 共同優化多項福利
中華航空示意圖。記者黃仲明/攝影
一、時事掃描
二、命題趨勢
臺灣航空史的3次罷工行動:2016年華航空服員罷工、2019年華航機師罷工及長榮空服員罷工,讓臺灣空中運輸幾近停擺、造成旅遊業與遊客的損失,但空服員與機師的工作條件卻獲得大幅度改善。此新聞之命題關鍵詞:勞動三法與勞動三權、協商權、勞資關係。
三、牛刀小試
2002年華航與華航企業工會首次簽訂團體協約,隨後陸續完成5次續約協商;2024年底雙方再度召開協商會議,就既有版本進行討論,經過溝通與協商後達成共識,將調整部分勞動條件與優化福利,以更符合實際需求與現況。而華航企業工會在協商會議時,主要行使的集體勞動權,具有何種特性或權利?
(A)進行協商時,工會得組織集體行動,並進行罷工抗議
(B)秉持誠信協商義務,但不得設立「禁止搭便車」條款
(C)行使《團體協約法》協商權,是最根本的集體勞動權
(D)向企業施壓以促使協商地位對等、勞動權益不受侵犯
答案:D
解析:協商會議是勞工依據《依團體協約法》行使協商權。(A)協商失敗時,工會得在一定要件下,採取罷工行動,是行使爭議權(B)得設立「禁止搭便車」條款(C)依《工會法》組織工會所行使的團結權,是最根本的集體勞動權。
四、歷屆試題
研究顯示,區域內的工會密度(勞工參與工會的比率),和該區域內全體人口的生活水準與生活經驗息息相關。相較於工會密度低的區域,工會密度高的區域有以下特徵:(1)最低工資水準較高;(2)家庭收入中位數較高;(3)勞工失業時可獲得較高的給付;(4)投票率高;(5)合法遊行運動申請較多。此外,也有專家觀察到,政黨爲爭取選民支持,積極參與該區域工會的勞工運動,因而提醒:工會運作應注意不受政黨與資方影響,維持自身自主性。請問:下列有關工會體制影響力的敘述,何者最能反映題文所描述的現象?(2024分科)
(A)工會愈能爭取勞工權益,愈能影響勞工的投票支持對象
(B)工會存在的目的,係爲保障生產力較低落的弱勢勞動者
(C)工會參與度愈大愈有影響力,可提升個人與公衆的福祉
(D)工會提供反制與對抗的手段,有助政黨政治的蓬勃發展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