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中華民族論述 國共新通關密語

國民黨主席選舉落幕,黨中央19日收到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賀電,中華民族論述成爲國共新通關密語。圖爲國民黨中央黨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民黨主席選舉落幕,黨中央昨天收到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賀電,國民黨主席當選人鄭麗文亦覆電致謝。雙方除了各自立場宣示,維護「中華民族」共同利益儼然成爲國共新共識,亦可視爲未來國共交流新的通關密語。

國民黨主席選舉前夕,政媒界傳出大陸介選和網軍攻擊,影射有境外勢力干預,部分傳言指向鄭麗文陣營。但從鄭麗文給習近平的覆電內容,提及海峽兩岸於一九九二年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達堅持一箇中國原則」共識,凸顯國民黨對「一中各表」的堅持,守住她在選戰期間多次強調維護中華民國的堅定立場,也粉碎外界對她繪聲繪影的抹紅攻擊。

比較新華社報導的鄭麗文覆電內容,亦是原汁原味呈現「各自以口頭方式表達堅持一箇中國原則」說法,既無省略、也無加油添醋,顯示國共在既有政治基礎和互信的堅定。這分堅定源自二○○五年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和中共總書記胡錦濤破冰舉行首度「國共領導人」會面,當時國共在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政治基礎,達成五項共同願景,奠下兩黨交往的根基。

這次習近平、鄭麗文往返電文的亮點,在於共同高舉「中華民族」論述。習近平提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期望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等;鄭麗文也有所呼應,提及兩岸同爲炎黃子孫、同屬中華民族,兩黨應爲民族復興開闢宏偉前程。

從習近平對臺政策脈絡,在兩岸關係追求「心靈契合」的統一,就民族未來,則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與國民黨交往上,雙方既有九二共識(包含一中各表)及反對臺獨基礎,下一步就是推進共同實現民族復興。

去年四月,前總統馬英九與習近平的「馬習二會」在北京登場,馬英九當時公開談到一中各表、中華民國,這在國共互信下根本不成問題;更重要的是,當時馬、習談話交集就是凸顯「兩岸同屬中華民族」。馬英九當時直言,兩岸如果發生戰火,對中華民族都是不可承受之重,馬以民族高度反證兩岸和平的要害,極爲高明;習近平則從民族歷史導出「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強調若能有此認同,「沒有什麼心結不能化解,沒有什麼問題不能商量」,習的意思是,既然都能商量,兩岸自能免於戰火。

回到當前兩岸關係,國民黨畢竟仍是在野黨,國共兩黨在既有政治基礎推進民族合作與復興,若僅停留在兩黨交往和互動中,恐難打破目前兩岸僵局,臺海危機的陰霾依舊存在。

事實上,北京當前面臨內外情勢巨大壓力,包含內部經濟疲弱和共軍腐敗,外有美中貿易戰火;臺海若能趨穩,相信是中南海所樂見。在此情況下,賴清德總統似可思考,相較於九二共識等政治框架的艱澀門檻,相對柔性且更具包容意涵的「中華民族論述」,無疑也是突圍兩岸困境的一條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