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以拖代變 府院戰略性沉默
國民黨力推全民普發現金一萬元,祭出民生利多反制大罷免。賴政府及民進黨立委雖稱普發現金將「債留子孫」,卻未有進一步動作;只是,不排除透過釋憲、不編預算解套,形同以拖待變,待大罷免揭曉再決定出招之心,路人皆知。
行政院長卓榮泰近來定調「普發現金要舉債,在治理國家上是矛盾做法」,政院人士則稱將加深國家財政負擔、致通貨膨脹,債留子孫;但在法案三讀通過前,府院黨沒人直指已踩違憲紅線,卓榮泰自稱「覆議院長」,對於藍白通過三讀的法案,動輒把「研擬合法合憲救濟方式」掛在嘴邊,但對於普發現金卻遲未表態。
此反常舉動不難理解,距離首波罷免投票剩不到兩週,藍綠都以大選規模應戰,本週將進入黃金週階段,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牽動選情。政院若貿然宣佈聲請釋憲,勢必讓在野陣營增添「反罷」柴火,與其提前點火,不如以拖待變。
估算時程,即使立法院本週將三讀條文送至府院,總統仍能拖十天再公佈,公佈後也需要三天才生效,屆時大罷免結果早出爐,這纔是府院「戰略性沉默」的關鍵。
回到特別條例本身,無論是國民黨、民進黨執政,都曾提出沒有明確財源、須舉債因應的特別條例,綠營若以金額龐大必須舉債爲由反駁在野陣營,顯然過於牽強;更遑論,府院不排除循禁伐補償模式,以不編列預算方式解套,更有明目張膽違法之嫌。
民進黨似乎「選擇性遺忘」,二○二二年曾有多名綠營立委因稅收超徵輪番喊話政府普發現金,如今主導權落入在野手中,就打成「財政黑洞」。民進黨政府拒發現金的背後,除了執政傲慢與自我矛盾,更凸顯「只在乎選票」的政治算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