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意識形態卡交流 兩岸緩和失助力
旅遊向來是兩岸交流的先鋒,是兩岸相互理解和溝通的管道,由於聯審會拒絕了大陸旅遊官員來臺,導致大陸旅遊業者來臺參展意願降低,赴臺交流人數少了一大半,勢必影響參與的規模和力度,結果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更因此減弱了緩和兩岸緊張的一大助力。
疫情之後,兩岸經貿恢復正常,各項交流陸續展開,唯獨兩岸旅遊「此路不通」。影響的不僅是旅遊業者,更多是消費者的權益。
旅遊產業是臺灣重要民生產業,大陸旅遊業務是許多業者主要經營項目。兩岸旅遊遲不開放,衝擊業者生計,更不利於兩岸業者聯手開發第三地市場。
今年以來,臺灣業者多次表達早日恢復兩岸旅遊合作的願望,包括中華兩岸旅行協會理事長許晉睿、旅遊全聯會理事長蕭博仁、臺灣旅遊交流協會理事長賴瑟珍等人,都曾前往北京拜會大陸文旅部、國臺辦、海協會,表達發揮旅遊界的積極作用,促進兩岸文化和旅遊交流合作,致力恢復兩岸交流常態化。
這次蔡政府禁止大陸九省旅遊官員參與旅展,更多是意識形態考量。其實,大陸地方官員來臺,有助於雙方更深入理解和互動,也是日後兩岸旅遊恢復正常不可或缺的基石。而大陸地方官員的態度,當然也會影響業者經營方向。
政府與其用盡方法降低兩岸緊張,最好方式其實就在眼前,即恢復旅遊、讓航班回到正常。正如賴瑟珍所言,「有來有往,就不會愈走愈遠」,這也是避免誤解和誤判的途徑。然而,觀察當前兩岸情勢和政府作爲,短時間內要恢復常態,恐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