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陸磨劍數年反制美 看誰扛不住

還沒等到美國總統川普說的「都會沒事的」,中美貿易戰的互徵港口費昨天已上路。中方這次似乎鐵了心,商務部不僅拒接美國貿易代表葛里爾電話,還加碼制裁替美打中的南韓船企,同時自查本身航運業的全面影響。

大陸商務部昨天接連發兩份新聞稿,談及爲何拒接葛里爾電話,及爲何對等反制美國對中國船舶開徵港口費。當中關鍵的一句是:「美方應拿出誠意,通過平等對話協商,與中方相向而行」。

進一步探究,大陸的談判基調已從「管控分歧」變成「相向而行」,半年前起,雙方有三、四次機會協商,但美方始終不願「相向而行」(先取消歧視性的港口費),既已如此又何必再通電話。

商務部第二個說明的是,美國在四月間宣佈對中國海事物流、造船業三○一調查,十月三日公佈規則,這種針對單一國家的政策被大陸認定是歧視與霸凌。大陸只能反制、也訂自己的規則。

大陸應對美國的貿易戰已沙盤推演甚久。熟悉內情人士指,幾年前,各路專家就已聚集,列出美國可能卡脖子的各種產業,會造成什麼影響?從而形成一份重要的「攻關列表」。且各有一個專案小組研究如何應對改善。大陸這次敢宣佈稀土出口管制與港口費反制,就是多項重要任務(項目)已克服困難。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大豆、石油與鐵礦石,都已分散好風險。在最新的港口費上,大陸商務部的反制政策甚至較美國更強,考量到多數美船船東不一定持股百分之五十一,就將門檻拉低,只要美國資本直接、間接持股超百分之廿五的公司船,不管註冊在哪國都得收。

美國對中國船舶展開三○一調查,是因中國船舶製造業是全世界第一,想用這種方式打壓。但美國全面對中國造的船開徵港口費,勢將傷及全球更多的航商,但中國造船的速度與其性價比是第一,船東是否從此不向中國買船怕也未必。

此外,中國港口承擔全球百分之卅貨櫃吞吐量,許多美國農產品、能源都要靠中國港口進亞洲市場。全球航運公司誰敢放棄中國港口?

不過,大陸也在實施辦法中埋下伏筆:特別港務費收取範圍、標準和起訖時間等將視情動態調整。意即只要美國拿出誠意協商,隨時可調整,否則就是看誰先扛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