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國際情勢變 蔡規賴隨走不通

前總統蔡英文在2021年11月29日任內,接見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的國會議員訪問團。 (路透)

賴清德就任總統以來外交關係可謂一團亂,恐怕包括賴總統在內,許多人都不解,明明政策沒有相去太遠:一樣以美國馬首是瞻、對軍售予取予求,一樣對中國大陸態度強硬,爲何蔡政府時期除了兩岸推不動,在「民主陣營」的外交大致順風順水;但賴政府卻連美國都去不了,外媒頻頻唱衰,如今愛沙尼亞也出爾反爾,在我代表處名稱上處處刁難?

要解答這個問題,要從蔡政府時期說起。蔡英文就任總統之初,國際情勢與現在大相逕庭,蔡總統也曾經嘗試對外採「兩手策略」,因此有了「九二歷史事實」一說。後來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抗中態勢興起,到了二○一九年達到頂點,蔡政府才順勢全面在兩岸政策上採取強硬的立場,並遵從「完全跟着美國走」的策略,一路反中抗中。也因此,得到外交和經濟上的許多紅利。

賴政府如果以爲自己是「蔡規賴隨」卻走不通,其實是大錯特錯的。蔡政府「順美」的奧義,是「當美國不與中國大陸撕破臉時,也嘗試與大陸保持關係;與中國大陸全面對抗時,則義無反顧加入反中陣營」。至於賴政府,只學了後半段,卻忽略了前半段。

美國在川普主政下,所謂的「抗中」,更多的像是爲了謀取經濟利益的口號,實際上,已不復川普第一任期及拜登時期的「全面圍堵」,反而頗有「美中攜手主導全球經濟」的意味。在這樣的戰略調整下,賴政府不但繼續以反中、抗中爲樂,甚至比蔡政府時更加碼,能討到什麼便宜?

以民進黨的意識形態,要從反中、抗中,轉變爲與中國大陸全面和解、交往,是不太可能的,但「全面抗中反中」和「全面和解」之間,其實留有一大片空白可以揮灑。擺在眼前的是,賴政府從來沒有嘗試除了「順美」、「抗中」的第二條路。當美國的戰略轉向,賴政府卻還是單押美國,當然也就只能繼續吃悶虧,坐視臺灣成棄子和火藥庫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