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高鐵類捷運化 失衡的交通佈局
北宜高鐵火速通過環評大會審議。記者黃仲裕/攝影
高鐵延伸宜蘭案,昨天火速通過環評大會審議,且沒有任何附帶條件,實際上,這項重大交通建設至少存在四大疑慮,包括環評專業是否淪爲政策護航,以及國五塞車真的就能解決了嗎?是否會對臺鐵、客運產生排擠效應?宜蘭人潮撐得起高鐵營運嗎?若沒有全盤交通配套與財務透明,高鐵延伸恐怕難以真正造福宜蘭鄉親,反而製造新問題。
臺灣交通建設的路網與經營規畫,長年遭到地方政府、民代因爲選票的綁架,將交通硬體建設當作安撫選民的不二法門,然而,過去十多年來的交通經驗已清楚顯示,高速運輸建設並不必然帶來人流轉移效應,也不必然提高地方發展動能。
尤其支持高鐵延伸的理由之一,是希望紓解國道五號的長年壅塞。然而,高鐵能否吸引旅客轉乘,還取決於「最後一哩路」是否便利。若宜蘭地區的接駁不足,許多人仍會選擇自行開車,國五照樣塞車。
而高鐵從一開始的規畫僅設七站,在地方壓力下陸續增到十站、十二站,未來可能又會變十四站(包含屏東、宜蘭站)。
但觀察高鐵近年的疏運狀況,明顯發現疫後高鐵旅運量快速回升,加上臺鐵漲價,旅客更加轉移至高鐵,還發生持對號座車票旅客因自由座旅客過多受到排擠無法上車,導致高鐵的使用成爲「跨縣市的類捷運」。
當旅客一窩蜂搶搭高鐵,臺鐵與國道客運客源流失,三大城際交通工具供需失衡。尤其交通部近年同時推動高鐵延伸與臺鐵公司化,可這兩項政策未能明確區分定位,勢必產生排擠效應,也凸顯臺灣整體交通政策已陷入「缺乏分工、盲目擴張」的窘境。
再者,宜蘭人口僅四十多萬,平日通勤需求有限,真正的客源可能來自假日觀光潮。然而觀光運量有尖峰、無平日,難以支撐長期的財務穩定。
諷刺的是,即便有這麼多疑慮,甚至也有環委質疑整體經濟效益、生態環境衝擊,昨環評大會仍一次就順利過關,當環評流程沿用「複製四接」的作法,以程序壓倒實質討論,本身就是政策推動過程中「程序正義」不足的反映。試問,當民衆無法參與充分討論,政策如何取得正當性與社會信任?
當中央主管機關爲地方政治訴求在既有政策上層層加碼時,交通建設就會脫離專業規畫分流討論,成爲喊價的政治牛肉,高鐵延伸恐怕將成爲昂貴卻低效的公共工程,最後成爲全民共同承擔的沉重負擔。